名导高志森中山会影友,畅聊周星驰、张曼玉……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见习生 周昊 记者 徐世球 发布:2025-08-20
8月19日下午,中国香港导演高志森携新作《岭南功夫少年》预告片做客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名家讲座暨影友见面会。高志森1958年生于香港、祖籍中山。同日,高志森名导工作室正式落户中山影视城,他将带着创作计划加入推动大湾区影视高质量发展的行列。
高志森名导工作室正式落户中山影视城。记者 缪晓剑 摄

《岭南功夫少年》将上线新年档

高志森携手洪金宝的功夫片新作《岭南功夫少年》即将上线新年档。新片融入动作、热血、爱情等元素,展现功夫百年间的演化,鼓励今时今日的年轻人。

8月19日,中国香港导演高志森做客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名家讲座暨影友见面会。记者 缪晓剑 摄

高志森介绍,新作亮点在于新人,开拍前从广东省3000余名候选人中海选出6个新面孔担任主角,另选11位配角一同特训半年工夫,再用3个月训练素人适应镜头,以呈现最佳上画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距今拍摄40多部电影,高志森发掘了罗明珠、罗美薇等一代红星。他介绍了两种选择演员的方法。一是“度身定做”,为金马奖影后张曼玉等演员写剧本时,需要从演员特点出发。他提及谷德昭事先写好《家有喜事》剧本给周星驰方看,不料被打回,于是看完“星爷”所有作品后重写才打磨完善;第二种方法是“戏包人”,为完整剧本选择合适的演员。

知遇之情的背后,高志森流露出对主创的赏识。谢君豪主动请缨担任《南海十三郎》舞台剧的十三郎一角,后继续担任影版十三郎;而后报送金马奖时名额有限,高志森提出主动放弃报名最佳导演提名,换取电影公司改为报送谢君豪为最佳男主角。

2023年,高志森再度打造粤剧版《南海十三郎》,“‘十三郎’李江崊的唱念做打都很好,香港、广州等地的观众反响很热烈。

他呼吁观众关注广东新一代演员。“新一代年轻人很有力量,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机会。”

奋斗是广东人的最劲基因

上世纪80年代,港产片在内地上映有限,而广东观众已经十分喜爱港产片,那些“追着电视看原汁原味港片”的集体记忆引发在场影友怀念。

高志森近年致力于回顾港产喜剧电影的积累。记者 缪晓剑  摄

高志森表示,他近年来致力于回顾港产喜剧电影的积累:与内地喜剧的底色来自说书等技艺不同,香港喜剧受到的最大影响来源于英国殖民统治带来的英式幽默,注重视觉和身体语言。喜剧映衬出港人爱自嘲、有梦的特点,并采取低成本制作。他理解:“年轻人不懂套路,就拍不出港味。”

高志森介绍,电影人把打磨剧本称为“度剧本”,把搞笑包袱称为“点子”,为了“度出点子”,经常通宵达旦改剧本,并重视从生活中找题材,才让“无厘头”浸润着市井气息和生活感悟。

讲座上,高志森分享了1988年执导的电影《鸡同鸭讲》中许冠文用饭碗扣老鼠的经典搞笑桥段。这段戏诞生自高志森和许冠文在香港湾仔一家卫生堪忧的烧腊铺吃烧鸭,听闻烧腊铺与隔壁炸鸡店抢生意的经历。“用碗扣老鼠的这个‘点子’,也不是一开始‘度’的,当时上午拍摄收工后,许冠文外出吃牛腩面,在街上遇到骗子用‘隔碗猜物、愿赌服输’的把戏骗街坊,从中获得灵感,于是下午马上加戏拍摄。”

老经典从何而来?高志森认为,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核心价值是“捱”,扛过风雨后,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人耐扛、拼命、头脑灵活,寻找解决问题的“点子”。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志森重新发现了当年奋斗的味道,这也启发了他创作《岭南功夫少年》:“奋斗是广东人的最劲基因。”

 立足中山制作“大湾区电影”

高志森的祖籍在石岐高家基,父亲家族曾富甲一方,抗战年间逃难后在市井中靠行船养大高志森。“我和中山血浓于水,在港亲人也经常回中山,很重要的是为了吃。”他笑言,其实愈发浓厚的乡情背后,还在于中山的城市生活已和香港接驳。随着深中通道架起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进一步突破了影视工作的地理限制。

高志森(右)在高家基小学参观。记者 盖刘宝 摄

“中山的片场资源,完全能支撑翻拍一部《大地恩情》。”高志森多次造访中山影视城,曾在此拍摄纪录片《从大湾区出发》,深感影视城场景丰富质量高,已经有较好的布景基础。

中山岭南古韵足,高志森拍纪录片时曾取景中山取沉香、采茶等人文景观。名导工作室授牌落户后,短期内将开启纪录片《从大湾区出发》第二辑的摄制工作。

制作香港电影,更要制作“大湾区电影”。高志森此次回中山成立名导工作室,看中中山“天然片场”的优势,也感受到政策的引力。他透露,在中山市支持下,他于五六年前已完成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剧本,希望在一两年内开拍,摄制时计划“半出戏在中山,半出戏在香港”,实现影视区域协同生产。


编辑  何淼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