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解码中山乡村振兴新引擎:强村公司如何强起来?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陈雪琴 发布:2025-08-11

强村公司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多元的经营模式、开放的股权架构等优势,成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2024年与2025年,中山还连续两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强村公司。

曹边村烟火曹边国风市集的国风设计。记者 余兆宇 摄

自2023年起,全市强村公司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数量已超百家,覆盖全市21个镇街。截至2024年底,全市强村公司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利润返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达9800多万元,实实在在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与资源,为“百千万工程”的富民增收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然而,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强村公司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少困惑。什么样的条件下适合成立强村公司?应以何种模式进行组建,才能最大程度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在运营过程中,又该如何突破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采访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初显成效的强村公司,试图探索强村公司“强起来”的路径。

范例:村企携手推动农文旅,曹边村“旺财又旺丁”

每隔一段时间来曹边村,总会撞见新的惊喜:村头添了“有柴有米”主题餐厅,巷子里藏起了网红面包店,一批艺术工作室、村咖、茶寮也悄然兴起。今年以来,曹边村日均接待游客量约0.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期可达2万人次/天。仅今年6月举办的“新烟火主义”香山咖啡艺术生活周,3天累计吸引就近10万人次游客,带动周边美食、住宿、游玩等行业营业额提升超15%。

烟火曹边国风市集公园式的设计,与升腾中的水雾气相衬映,游人身处其中,别有一番景致。记者 余兆宇 摄

几年前的曹边,还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游客寥寥,村内还有大量空置侨房、老旧厂房、闲置地等“沉睡”资产。曹边股份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书记梁志国说:“村两委干部也深知单靠自身力量,受限于人力与运营专业性,难以实现长远发展。”为打破这一局限,2023年10月,中山市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漕边乡创”)应运而生,由南区曹边村经联社与康辉弘霞客文旅教育产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其中,曹边经联社占股51%,梁志国任漕边乡创董事长负责全面统筹,而深耕文旅产业多年的康辉公司则负责招商运营。这样的分工既保证了村集体的主导权,又发挥了合作方在市场运作方面优势。

烟火曹边国风市集的国风设计。记者 余兆宇 摄

在具体操作中,漕边乡创采取“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推广”的管理模式,对武侯庙、天后宫、炮楼等古建进行保护性开发,并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着力破解了侨房年久失修、业态单一等问题。比如,Massa窑烤面包店、左琴右茶、曹边宿影等。曹边宿影投资人李志强介绍,该项目计划投入1.5亿元,将利用闲置旧侨房及公改厂房,打造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包含影视基地、民宿群、轻食酒吧街的侨文化体验街区。目前,该项目一期已于7月12日试营业,主打冰淇淋、简餐、儿童娱乐等,并通过联动“烟火曹边”国风集市的打造,高峰时突破万人进园,整个餐厅人员爆满,需要排队用餐。

而负责全面统筹的曹边村,不仅要对进驻项目是否契合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把关,同时全力做好配套服务,为项目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以村里潜水基地项目为例,在项目进驻之初,曹边就明确会帮忙完善所有排污设施,并将项目周边道路硬底化。村内细致的服务也在李志强那里得到了印证,曹边宿影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明确用电量大,于是村里立马协调相关部门,在兴中集团的帮扶下,装了一个800千伏的变压器为其供电解决其问题。李志强说:“这样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我们安心,也是落地曹边的原因之一。”

经过2年多的发展,漕边乡创已引入曹边宿影、乡村驿站等项目10多个。项目来了、人流增加了,村民也瞄准机遇,在家门口支起了小摊位,更有不少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就像曹边村的女婿邓长征,他选择将Massa窑烤面包店开在村里,生意红火的时候单日销售额超万元。夕阳西下时,百年侨房里飘出柴火烤面包的焦香,不远处曹边宿影中升腾的干冰雾气袅袅,游客们捧着打糕豆蓉雪冰等网红甜品,漫享惬意时光。

现状:百余家强村公司诞生,发展经济各显神通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土地和物业出租,中山亦不例外。然而近年来,中山农村集体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收益构成中,农村物业出租、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及土地发包等传统收入占比近九成,收益结构单一的短板尤为突出。

蓸边村一步一景,不少游人喜欢到村里游玩。记者 余兆宇 摄

在此背景下,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强村公司应运而生,着力打破农村单一依赖物业出租的发展路径。在具体实践中,中山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培育起100多家强村公司。截至2024年底,全市强村公司实现收入超20亿元,其中9800多万元利润反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地也更因地制宜,摸索出与国资国企开展第三方合作、片区抱团发展、专业人才推动等契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风格统一的旧式民宅鳞次栉比,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石板条路藏着岁月的烟火气,简约而温馨的美宿·雍陌民宿,让人格外舒适。国资国企合作方式成立强村公司,为三乡带来看得见的变化——2024年雍陌村接待游客超67万人,村集体和村民年增收约200万元,并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三乡镇副镇长黄基沿曾在采访中透露,成效的背后是雍陌村立足古村文化底蕴,以“市属国资+镇村集体资产”的合作模式,成立了中山市雍汇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强村公司以“市场+村”的方式,通过旧改方式盘活农村闲置物业等资产的同时,培育引进轻餐饮、民宿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而片区抱团发展,则以板芙镇为典型。该镇由里溪村、金钟村及板芙镇属企业,通过“片区组团”合作成立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板芙文旅公司总经理陈志涛表示,公司以里溪村、金钟村等特色农文旅项目运营为主,采取“先流转、统一规划、再发包”的“统租统管”模式,对村集体非基本农田土地、空置房屋承租后再对外招租,连片发展确保村组集体收入保持稳定的同时,也解决了资源碎片化闲置问题。2024年,板芙镇里溪村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相比2022年增加了3万人次。今年3月,该公司招引的深湾村侨坊天地文旅项目正式启动,预计将增加深湾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

专业人才推动模式相对特殊。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居住。对此,桂南村顺势成立桂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入专业的智力团队开展文旅项目的规划统筹、招商、管理和运营等事宜,推出“桂南学村”公共品牌,以“村企主体+OTA平台+自投业态”模式充分盘活农村资源,成功申请“国家AAA景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及中山市首批“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

这些因地制宜多元化的探索,既破解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更以市场化逻辑挖掘乡村价值,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困境:多重制约难突破,强村发展遇瓶颈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山市已零星探索村办公司,成为强村公司发展的雏形。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强村公司在多地呈燎原之势铺开。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中山的强村公司虽取得一定成效,却面临多而不强的瓶颈问题。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科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全市强村公司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化转型滞后、专业运营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

蓸边村内的特色文化街区,正是吸引游客之处。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一强村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公司日常负责经营的仅有两人,且都非文旅领域专业出身,还得同时兼顾原本镇属企业的工作,精力分散之下,着实难以支撑文旅公司的业务拓展与长远发展。想要突破困局,招聘专业人才是关键,但这又涉及成本投入,可就公司现阶段的资金状况而言,根本无力开展社会招聘。

“我们账上的资产基本就是注册资本金,受资产规模小、抵押物有限等因素影响,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较大额度的贷款。”陈先生坦言,目前公司主要收入仍依赖土地和房屋租金,这种模式虽能保证基本收益,让公司维持平稳运行,却难以产生更大的利润空间。更棘手的是,公司现有引流项目不多,且项目卖点单一、吸引力不足,这在吸引社会资本时也形成了较大障碍,进一步制约了发展的步伐。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三乡镇已经成立了5家资产经营型与16家社会服务型的强村公司,2024年带动村集体创收超3000万元。黄基沿也表示,目前三乡镇强村公司也存在专业人才不足、乡村资源挖掘不深、运营思路不广等问题。

中山相关部门在调研中也发现,全市大多数强村公司的管理人员由村两委干部兼任,受到本职工作繁杂琐碎影响,不仅不能全身心投入公司运营,大多也不具备运营公司的能力和经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直言,“在强村公司兼任管理人员的村干部,原则上不能在公司取酬,短期内靠情怀可以支撑,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此外,他们在运营上仍延续集体经济组织惯性思维,所有项目都要按照村集体经济模式进行“四议两公开”,偏离了成立强村公司灵活参与市场竞争的初衷。就目前发展较好的曹边强村公司而言,因为其村集体控股51%,所有项目也皆采用“四议两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的高效推进。

在经营模式上,强村公司大多也沿用以前的“老一套”,以物业出租为主。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在全市100多家强村公司中,村集体独资占全部强村公司超八成,大部分强村公司经营范围仍以物业出租、停车收费为主,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从深层次看,这种单一模式的背后,是“项目、人才、资金”相互交织的循环困境。缺项目导致收益有限,难以吸引专业人才;人才不足又制约项目挖掘与运营,进一步加剧资金短缺;而资金匮乏则更难引入优质项目,最终让强村公司陷入发展僵局,呈现“多而不强”的态势。

破局:精准施策解难题,多元发展探新路

纵观全市发展态势良好的强村公司,其成功绝非偶然。曹边村在国企兴中集团的帮扶下,村内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农房风貌焕然一新,侨房活化改造成效显著,道路实现硬底化,废旧厂房也得到合理改造;中山市塘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是看中了塘敢村“一村一品”塘敢萝卜的优势,进而推动塘敢萝卜实现统一收购、定价销售、品牌打造;桂南村也是基于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成立了强村公司。

烟火曹边国风市集内经营着一家冰宴餐厅。记者 余兆宇 摄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自身所具备的天然优势,才是吸引第三方公司投资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在市委党校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教师陈伟鸿看来,一些比较优势突出、资源资产丰富、发展实力较强的村可以独立成立强村公司;对于条件不足的乡村,可以考虑多村联建强村公司,或者在镇域层面牵头设立强村公司,由各村参股,以便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效能。

“我们并不鼓励大家盲目成立强村公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建议,基于中山发展的实际情况,各镇街、村(社区)可以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鼓励国有企业、镇属企业牵头,以镇村联营、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则认为,与其追求“遍地开花”,不如先培育可复制的标杆样本;而政府也应率先出台稳定的发展政策,从项目倾斜、资源供给到财政配套、人才培育、风险兜底,为强村公司提供发展保障。

强村公司的市场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强村公司初期可依托村两委干部的本土优势搭建信任框架,但需同步规划职业经理人引入路径,逐步打造市场化运营团队;更可联合社会力量、国资平台构建“乡村运营+集体经济管理+农文旅融合”的专项人才联合培育体系,破解“懂农村不懂市场”的能力断层。“强村公司发展好坏,带头人尤其重要。”梁士伦则认为,强村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深度挖掘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担任要职,利用其各方资源,撑起发展的“核心骨架”。

对于当下业务发展单一的困局,强村公司也应跳出“当包租公”的传统模式,要探索多元发展渠道。“强村公司要立足农业农村产业特点,有效盘活利用集体闲散资产、资金和资源。”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卢卓认为,对于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强村公司,需深挖各村的文化基因与资源禀赋,规避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同时,可以利用当前“工改”、治水、“百千万工程”等政策东风,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共性产业园,提供全链条生产生活服务,在区域产业升级中抢占发展先机。

【统筹】黄启艳

编辑  何淼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亮灯!中山山姆店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业
原创 27031人浏览   2025-08-08
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原创 15406人浏览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