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十四五”海洋经济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海洋牧场正从“浅蓝”向“深蓝”跨越。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面提升远洋捕捞综合实力。在此一个月前,粤新海工旗下中山市新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达船舶”)成功交付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核心装备,助力项目实现“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近日,记者探访新达船舶,见证中山制造如何助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

中山制造助力打造
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
7月21日,台风“韦帕”过后第二天,翠亨新区横门水道岸边斜风细雨。新达船舶自有码头的浮船坞上,一艘养殖辅助船建造正如火如荼开展中。工程人员正在加班加点给50米长的船舶组装螺旋桨、舵桨等部件,迎接预计9月初到来的交付日。投入使用后,这艘庞大的养殖辅助船将为此前交付的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服务,主要承担活鱼运输、饲料运输和投喂等功能。

今年“五一”前后,一个长约96米、宽47.8米、高18.5米的巨型网箱——“伶仃牧场1号”正式交付。随着与“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的配套使用,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于5月28日在珠海万山隘洲海域正式开园投产。项目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超过9000万元。
项目核心装备养殖网箱由新达船舶全流程建造与交付。谈及网箱制造,新达船舶总经理王习稳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伶仃牧场2号”和“伶仃牧场3号”已于去年交付,今年交付的“伶仃牧场1号”养殖规模最大,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是该项目的中控平台;“伶仃牧场2号”和“伶仃牧场3号”养殖水体分别为3万立方米和2万立方米,为主要养殖单元,可养殖石斑鱼、金鲳鱼、东星斑、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鱼种。
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如何在浩瀚的大海里保证网箱质量?王习稳以“伶仃牧场1号”为例讲述,该网箱设计寿命30年,适配15-50米深远海海域,具备潜浮升降控制能力和50年一遇海况自存能力。具体而言,“伶仃牧场1号”配置动力、压载水、自动投喂、养殖监测及救生消防系统,通过风力和太阳能供电实现零排放运营。作为智能化养殖集群中央控制平台,可远程管理养殖单元,实时采集分析数据,集成近海拖航、自主沉浮、定时投喂、智慧监控及集群安防等智能化功能。王习稳颇有自信地说:“在17级以下的台风中,我们的网箱仍能正常运转。”
像这样在网箱圈出的“牧场”里“养鱼”,也是在诸多技术“加持”下的结果。王习稳介绍,新达船舶在生产过程中整合了一批海洋平台类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智囊团”,他们“出谋划策”为海洋牧场配备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制造商要了解行业、安装难度和养殖业主的需求,利用系统视角的优势给业主提出更好的建议。”王习稳说。
“耕海牧渔”广阔前景
让企业马不停蹄
从高空俯瞰,新达船舶生产基地里,巨大的室内船台、空旷的总组场地以及承重5000吨的浮船坞等船舶配套设备一应俱全,能够实现全链条交付的总装平台也正在建设中。

“海洋牧场被称为‘蓝色粮仓’,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王习稳分析认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这两年已进入突飞猛进的状态,而中山地处珠三角,中山制造服务周边海洋牧场发展也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举例,以一个普通的网箱及其配套设备为例,从中山横门水道拖航到珠海海洋牧场安装水域,100海里的费用大约300万元。但如果同样规格的网箱,从长三角拖航成本则需要上千万元。
其实,早在2018年开始,结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相关政策以及翠亨新区产业转型定位,新达船舶就开始了转型探索,将船舶制造板块向总部企业转移,同时开拓出网箱制造板块。“这里相当于船舶的4S店。”王习稳指着身后高达20多米、宽33米的总装船台介绍道,“伶仃牧场”网箱都是在该基地采用分段制作、部件组装的模式进行生产,最终得以如期交付。如今,依托海洋经济政策的东风,作为民营企业的新达船舶已实现海洋牧场装备制造全流程覆盖,从生产设计、材料加工到产品组装测试、智慧系统配备等全流程建造。
2024年11月,广东省也出台了《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甚至部分项目有直接的“真金白银”补贴,都让王习稳等从事船舶制造的人看到了广阔前景。现在,他们又马不停蹄,与阳江、湛江等地,展开海洋牧场相关项目的深度洽谈。
【统筹】记者 黄凡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