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
栏目:首页 来源:南方日报 孙文静 发布:2025-07-18
南方日报2025年7月18日版面。

“它是一个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互联网要素介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大特色”“提质升级是这个‘网红村’的当务之急”……7月中旬,在一场以“我眼中的崖口村”为主题的交流会现场,来自广东社科理论界的“智囊团”正集中展示着阶段性调研成果。

有人说这是一场“神仙会”——发言学者“含博量”高,发言内容“金点子”多。此言既是事实,更是评价,道出了社科理论工作者的学识与思考。正值酷暑盛夏,这批手握理论的人为何选择“向下扎根”,化身“沾泥土”的人?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真正读懂“吾国吾民”——

“去看,去听,去了解。沉下去,成为农民;走出来,再成为研究者。”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当年对自己学生的勉励。时光流转,新时代的青年学者继续沿着这条路径开展社会调研。他们头戴宽檐草帽、手提简易袋子、趿拉实用拖鞋,走街串巷、敲门入户,在与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中拨云见日、洞见乾坤。他们用“行走的青春”感受“乡土中国”的跳动脉搏,用“流动的知识”诠释“吾国吾民”的精神特质。

青年人“自找苦吃”,助村民过上“甜美日子”——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在调研过程中,这群年轻学者既访谈基层干部,也探访普通村民;既走遍“网红景点”,也走进“背阴胡同”;既感受物质文明,也体悟乡村文化,全方位洞察这个具有独特经济模式的小村庄。“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仍有缺口”“要下大功夫破解乡村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在“不兴伪事兴务实”的夜晚总结会上,来自象牙塔里的读书人“看病又开方”,助力崖口村高质量发展。

 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更好“解决一类问题”——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广东社科理论界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省社科联牵头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调研团队,他们聚焦中山崖口村、湛江南极村、揭阳大长陇村、汕尾螺洞村等省内典型乡村,正在开展为期120天的驻村蹲点调研工作,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和实践智慧。

 说一千、道一万,让农民过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生活才是硬道理。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之年,期待更多社科理论工作者走进社会“大课堂”,把理论研究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广东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


编辑 谭华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