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
在中山的科研领域,总能看到世界各地科研人员的身影。来自伊朗的慕翰林(Mohammad Hatamvand)2023年就来到中山,专攻最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在他看来,无论是中伊文化中对家庭价值的共同珍视,还是全球科学家对清洁能源的一致追求,都彰显着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

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
慕翰林来自伊朗,目前是广东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研发经理,其研究项目是硅/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也称作新概念太阳能电池。这是商业化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慕翰林的同事朱咏琪告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组正在竞相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旨在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它有望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支柱。”

1983年出生的慕翰林于2017年在伊朗完成了博士学业,随后进入复旦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是钙钛矿领域。他回忆说,在高校期间他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是小面积小规模的。直到2023年明阳在全球招聘中,向他发出邀请。这个橄榄枝让他有望实现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这意味着我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商业化。"慕翰林说。
广东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硅/钙钛矿研发中心有28位科研人员,慕翰林是目前唯一的一位外籍科研人员。慕翰林一天的工作包括设计实验、分析结果,以及与同事进行项目合作。下班前,他会规划好第二天的工作,以确保研究的持续性。在效率、尺寸、稳定性上取得突破,让硅/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实现商业化是慕翰林和他同事们的追求。
科研人的环保愿景
碲化镉作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目前正被广泛应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大楼的外立面用的就这项技术,它外层的光电玻璃能让大楼外立面实现自身发电,并满足35%的用电需求,在漫长的生命周期里持续供电,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10000多棵树,可以令窗户、幕墙等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能源站,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深圳零碳公园生活馆等建筑物用的就是该项技术。
据了解,硅/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作为碲化镉技术的迭代产品,是将晶硅和钙钛矿串联,使吸光范围变大,拥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第三代技术目前尚未产业化,但研究团队希望它能使光伏屋顶变身绿色能源站,让建筑一材两用,既是建材又是能源发生器。

在慕翰林的愿景中,未来的太阳能利用将变得无比简单:人们不再需要笨重的光伏板,只需像涂油漆一样,将特制的钙钛矿"太阳能油墨"涂在墙壁、屋顶甚至车窗上,就能让阳光转化为电能。看似科幻的 "油墨即能源" 愿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当每一片砖瓦都能捕捉阳光,当每一寸金属都能储存能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被重新书写。
是伊朗人也是新中山人
科研之外,慕翰林在中山构建着温馨的跨国生活。
慕翰林的妻子拥有物理学硕士学位,并被复旦大学的博士项目录取。“但她选择优先考虑家庭,全职负责家务并照顾我和孩子。”慕翰林认为,妻子始终如一的支持对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

慕翰林有一个12岁女儿和一个4岁的儿子。女儿在火炬区一所小学读五年级,小女孩能流利使用三种语言:波斯语(她的母语)、英语和中文。儿子明年即将上幼儿园,平时喜欢在家看中文卡通,“这也帮助他培养了基本的普通话会话能力。”聊起孩子们的中文能力,慕翰林会不由自主地露出自豪的笑容。能让孩子们沉浸在多语言环境中,慕翰林觉得这种机会是无价的,语言是文化的桥梁,孩子们在这里成长,既是伊朗人,也是新中山人。
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慕翰林曾带家人到成都、乌鲁木齐、三亚、阳朔、北京、澳门等城市旅游。在他看来,中国人重视家庭价值和家庭关系和谐,这跟伊朗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不谋而合。
“住在中山,无比幸福”
从最初的语言障碍到如今主动用中文自我介绍,慕翰林将文化差异视为理解世界的窗口。在他看来,沉浸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中,有助于拓宽视野,促使他有机会理解并尊重多元的文化。例如,中国人普遍偏好饮用热水,这与伊朗人饮用凉水的习惯大不相同,而中国人的这一习惯在他看来与中医养生密切相关,“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慕翰林认为,差异不是隔阂,是理解世界的窗口。
中山宜居的环境和博爱的社会氛围,也让他和家人找到了舒适的生活方式。他由衷地感叹:"居住在中山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
Iranian Researcher in China:
Dressing Buildings in Solar Armor
Mohammad Hatamvand, an Iranian researcher who came to Zhongshan three years ago, now works at Guangdong Mingyang Thin Film Technology Co., Ltd., where he leads a team improv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ird-generation solar cells—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This innovative technology can turn photovoltaic rooftops into green energy stations, providing more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for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But Hatamvand's vision goes even further. He dreams of creating a special conductive ink applied on building surfaces that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directly. It sounds like something out of a sci-fi movie, doesn't it? Join us as we explore this innovative scientist's research journey in Zhongshan.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