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玩具如何让世界买单?来看中山这家企业的“出海攻略”丨外贸破局,企业探路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柯颂 发布:2025-05-07

开栏语:当前,美国滥设关税壁垒严重冲击国际经贸格局,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中山部分外贸企业顶压前行,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大力创新研发,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优化生产流程,积极主动开拓新天地,以自己能把控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今日起,本报开设“外贸破局,企业探路”栏目,展现中山外贸的底气和实力,也为其他外贸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5月的港口镇,清风裹挟着岭南的湿润气息涌入德必胜玩具工厂。这个“五一”假期东南亚订单满满,5月6日,刚出差回来的董事总经理伍锡龙站在一排汉唐宋元明清服饰的“二十四节气”娃娃前,指尖轻轻拂过玩偶袖口的刺绣:“25年了,我们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玩具如何让世界买单?”

伍锡龙在德必胜展厅介绍各类娃娃产品。  记者 文波 摄

从“小众突围”到“大众共鸣”

在德必胜的发展蓝图上,东南亚市场的开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8月初的泰国曼谷玩具展,伍锡龙带着几个样品忐忑赴展,却迎来“爆单奇迹”:两天内斩获8位数订单定金,订单多到让他“害怕交不出货”。“当时90%都是中国展商,我们靠什么突围?”他指着展柜里的《山海经》主题盲盒,“不是硬搬神兽,而是给‘烛龙’‘白泽’穿上东南亚的‘审美外衣’——越南人喜欢自然清新,我们就把神兽鳞片换成薄荷绿渐变,爪子改成毛绒质感,故事卡上印着当地神话元素。”

德必胜车间,工人正在加工各类娃娃和服饰产品。 记者 文波 摄

这种“文化翻译”在越南市场达到巅峰。2024年年底河内展会上,当地翻译小阮的故事成了伍锡龙口中的“传奇”:因为德必胜主打B端不做零售,无数消费者围着样板求购,小阮灵机一动掏出笔记本登记订单,每天在展台前站足12小时,最终因低血糖晕倒在回家途中。“出院后她交给我两本密密麻麻的订单,现在她成了我们在越南的最大代理商。”伍锡龙笑道,“这不是偶然,是我们摸准了东南亚家庭的需求——他们既要玩具安全亲肤,又要故事能引发共鸣。”

德必胜的本地化策略藏在细节里:在印尼,“甄嬛传”系列玩偶的旗头改用轻便面料,配色从正红变为椰林金;在马来西亚,“潮玩动物系列”加入开斋节元素,玩偶服饰绣上星月图案。“我们不是颠覆文化,而是让中国故事长出‘东南亚的枝叶’。”伍锡龙说。

从“跟跑”到“领跑”的密码

在德必胜研发中心,设计师正在为2025年新品调试AI语音模块,这是德必胜“技术+文化”双轮驱动的最新注脚。伍锡龙的创新哲学,藏在三个“铁律”里:

第一法则:用“显微镜”看需求。伍锡龙抓起一个“Dumia森林家族”玩偶,掰动关节演示:“传统盲盒是摆件,我们让它能换衣服、做动作,甚至未来能对话。这源于一次市场调研——泰国妈妈说,孩子喜欢给娃娃编头发,印尼年轻人喜欢收藏有故事的玩偶。”德必胜每年推出200多个新款,每月至少20个创新产品,从毛绒触感(保暖型、冰凉型)到色彩心理学(儿童爱高饱和色,成人迷莫兰迪),每个细节都经过300+消费者样本测试。

第二法则:让“中国工艺”成为硬通货。展柜里的“二十四节气”娃娃,服饰采用苏州刺绣,头饰镶嵌24K镀金配件,连睫毛都是手工黏合——这些曾被认为“成本太高”的工艺,如今成了德必胜的“技术护城河”。“我们申请了37项专利,光搪胶肤质纹理处理就有5项,越南经销商说,摸过我们的玩偶,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产品。”

展柜里的“二十四节气”娃娃。 记者  文波 摄

伍锡龙指着玩偶有神的眼睛,“这里用了三层渐变涂装,精度达0.01毫米,连日本客户都惊叹‘比日系娃娃更精致’。”

第三法则:在“小众”与“大众”间走钢丝。早期的“东方韵”系列因定价800元以上陷入小众困境,伍锡龙果断推出“汉服简易版”,将价格降至200-300元,用性价比打开大众市场。“就像把故宫文创变成日常消费品,我们既要守护文化内核,也要让更多人触手可及。”

德必胜展厅展出了众多款式的娃娃产品。  记者  文波  摄

从“玩具商人”到“文化使者”

在伍锡龙办公室墙上,东南亚地图被贴满红色标签——曼谷、河内、雅加达,每个城市都有德必胜的“文化驿站”。2025年,他计划带着“甄嬛传搪胶毛绒系列”进军印尼GIIF展会,同时在巴西和迪拜布局海外仓。

在德必胜展厅,伍锡龙向记者介绍“甄嬛传搪胶毛绒系列”娃娃产品。  记者 文波 摄

“东南亚成功的关键,是我们读懂了‘文化共振’——这里有3000万华人,有对东方美学的天然亲近,更有年轻妈妈对‘安全、陪伴’的刚性需求。”这种“陪伴哲学”贯穿产品设计。“玩具的终极价值是情感连接。”伍锡龙回忆起情人节那天的插曲:他临时客串品宣视频主角,意外带火了天气系列,“消费者说,看到董事总经理亲自介绍,就觉得这个品牌有温度。”

德必胜的三张“出海攻略”

德必胜的故事,为中国制造出海写下生动注脚。

“首先,文化不是‘标签’,而是‘翻译机’。”伍锡龙介绍。从《山海经》到东南亚神话,德必胜证明:文化出海不是输出符号,而是用当地语言重述故事。正如越南经销商说:“你们的玩偶像老朋友,带着中国的味道,却懂我们的审美。”

再次就是:技术是“硬门槛”,更是“情感添加剂”。当AI技术赋予玩偶对话能力,当3D打印实现发丝自由造型,玩具不再是商品,而是“会互动的伙伴”。伍锡龙透露,2025年将推出的智能穿戴式玩偶,能通过互联网感知孩子情绪,成为“会安慰人的玩具”。

各种娃娃的配饰。  记者  文波  摄

还有一个就是:市场不是“征服”,而是“共生”。德必胜在越南的成功,始于翻译小阮的“民间代理”,兴于与当地艺术家的联名,成于持续反哺市场——每售出100个玩偶,就为东南亚贫困儿童捐赠1个学习玩具。“做生意就像种树,先扎根,再结果。”伍锡龙说。

让玩具成为“世界语言”

离开德必胜工厂时,目中所至,货柜车正满载“云游山海”盲盒驶向港口。这些印着中国神话、却穿着东南亚色系服饰的玩偶,即将穿越南海,成为胡志明市孩子的床头伙伴、曼谷白领的办公桌摆件。

德必胜车间,工人正在加工各类娃娃和服饰产品。 记者 文波 摄

伍锡龙的办公室里,“德者必胜”的书法匾额在灯光下泛着暖意——这个从中山走出的玩具匠人,用25年证明:当文化有了温度,技术有了情感,中国制造就能真正走进世界的掌心。对于无数正在出海的中国企业,德必胜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此:最好的“国际通行证”,从来不是低价倾销,而是让每个细节都写着“懂你”;最高明的商业智慧,是把“制造”变成“创造”,把“商品”变成“故事”。当玩具不再是流水线产物,而是文化与科技的结晶,世界自会打开大门。

统筹/查九星 张房耿 徐钧钻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7274人浏览   2025-05-05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解除
8634人浏览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