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中山:将改革进行到底
栏目:首页 来源:南方+ 发布:2025-04-12

这是一条在危机和忧患中开辟与发展出的道路,也是一条在质疑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的道路——

4月11日,中山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召开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对今年重点改革任务和方案,再掀“头脑风暴”。会议总结了这几年中山全面深化改革成效:中山“工改”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村BA”、中医药改革、尾水治理入选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港口镇妈妈岗”“火炬开发区产教融合”等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

回顾这几年,发生在这座工业城市的改革,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履险如夷的艰辛;有“刮骨疗伤”之痛,也有“凤凰涅槃”之效——

工业投资大幅提升、GDP跻身全省第八、高质量发展打开全新格局。产业版图提质扩容,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用“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打开发展新格局。

这是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集成改革,推动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的一个生动实践:以一千多个日夜,中山用无数个改革实践,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历史的发展,远比任何宏大的书写更发人深思。三年多来,发生在中山这片土地上的改革实践,汇成“强美治”不同寻常的历史跨越,标注上一段征程的辉煌,等待下一个征程的出发。

2025年的春天,中山重整行装,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山市孙文公园。

一个个典型案例背后,是一座工业城市的破茧之路:

从“服务”入手,中山每年至少两次高规格召开全市层面的企业家座谈会,听听来自一线的反馈,找找急需提升完善的短板,企业用脚投票,“政企同心拼经济”成最大共识。

“不是‘不好听’,是‘很好听’。中山党政班子就是要听真实的意见,企业敢于直言,恰恰是我们欢迎的。”

2021年10月25日,郭文海履新中山首个工作日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面对企业家的“直言不讳”,郭文海如是回应。

以这场座谈会为起点,中山拉开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序幕,发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一定会发自内心关心呵护企业家,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的强烈信号。

2021年10月2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2021年10月2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这一承诺,不仅出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也反映在改革实践中、落实到法律条文上。

随着《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超60项政策得到全面清理与修改;

深化项目审批提速改革,10亿元以上项目得以快审快批,板芙镇圣奥项目创出5天完成从实地考察到评审的新速度;

利用12345便民热线升级“企业服务1号线”,推行“红名单”企业快速服务制度;

打造智能化政务平台,实现1924项政务服务“指尖可办”,1000项“一件事一次办”,654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自助办”……

这几年,中山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扎实成效,企业“用脚投票”:

以建华管桩、欧普照明为代表的从中山走向世界的企业,再次回到家乡投资建厂;以明阳集团、华帝燃气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不断增资扩产,以三花控股等为代表的行业翘楚选择湾区、投资中山——

把信心票投给中山,生动注解了“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越是步入深水区的改革,越是伴随着刮骨疗伤的阵痛。

作为中山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一子,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与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是中山近年来打开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口。

从“土地”入手,中山全面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为制造业要空间、腾土地,“零散碎”变“万亩连片”,企业增资扩产有了更大底气。

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工改”前后变化。
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工改”前后变化。

把“工改”作为“百千万工程”关键一子,中山用改革蹚出“工改”攻坚路。

截至目前,该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以改革补齐政策短板,中山“工改”推动形成了含7大类86项的“3+N”政策体系,遗留堵点得到精准破解;

以改革推动改造模式扩面提质,“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得到有效复制推广;

以改革完善项目快落地机制,实施“工改”审批5.0改革,通过全盘谋划、技术联审、联席决策再造审批流程,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批复时长从超20天压缩至3天……

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山“工改”改出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更为大湾区提供了破解土地瓶颈的有效方案。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在中山调研时指出,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中山市南朗街道大溪河水污染治理前后变化。
中山市南朗街道大溪河水污染治理前后变化。

从“治水”入手,中山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长治久清、水清岸绿照进现实,亲水乐水走进千家万户。

直面央督指出的问题,中山以斗争精神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自2021年底以来,该市新建管网6216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增幅近八成,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1.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至96%;一体推进清淤、治水、生态修复,去冬今春以来,中山累计清淤629万立方米,激活河湖“水动力”。今年,中山迈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新阶段,提出力争建设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目标。

一个“工改”,一个治水,看似并不关联的两项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改革底蕴——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底层逻辑。作为历经40多年开放发展的工业城市,中山刀刃向内寻求突破口、重燃干事创业的激情,找到的是新发展驱动力,这是最重要的变化。

转变转型转轨,突围突破突进。

对于中山而言,深中通道的开通,意味着又一次迎来发展关键期。

深中通道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场。纵观中山近年来的改革关键词,“慎重一体化”是最具看点的发力点。而全力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则是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举措。

规划一体化纵深推进,深中两市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印发,聚焦交通、产业、城市风貌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

营商环境一体化纵深推进,735项政务服务实现“深中通办”;

产业一体化纵深推进,“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取得新突破;

交通一体化纵深推进,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开通深中航空港、深中跨市公交、深中旅游专线,深中跨市公交双边发班超5万车次,累计发送旅客近140万人次;

创新一体化纵深推进,中国中山留创园(龙岗坂田)双向离岸孵化器设立,2024年深中技术合同金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近80%;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纵深推进,深中两市签订应急处突联动框架协议,成立跨界人民调解工作室,共建高端人才社区。


深中通道。

不止拥抱深圳,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

近年来,中山持续探索“港澳科创+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全国首创“港药粤产”落地,全国首批探索落地“港澳药械通”和“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实现港澳居民与本地居民同参保、同缴费、同待遇;政务服务近1150项湾区通办、47项跨境通办,港澳自然人投资者企业开办、证照联办全流程“零跑动”“无纸化”跨境通办,在全省首个落地“粤信融”跨境验证服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香港高校科技成果来中山孵化转化……

深中一体化,探索的是融合发展的样本,重构的是湾区发展的协同坐标。

不变则罔,不进则退。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

2025年2月,中山市政府“一号文”《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AI浪潮,剑指150个示范项目、10个行业应用模型、3大产业集聚区、1个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

这场产业变革背后,是中山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洞察。政府发放“算力券”、建设边缘智算节点,企业以“数据资产入表”激活生产要素。中山正以“重新定义产品、流程、竞争力”的三重变革,将灯饰、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向智能化浪潮之巅,在未来产业中定义产业新竞争力与号召力。

中山正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面向未来,郭文海以“三个聚焦”为接下来改革任务提出新目标:

聚焦更高质量建设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深中“六个一体化”为突破口,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推动三大攻坚战,谋划集成式改革——推动转作风攻坚战向更好服务企业转变,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向全域土地综合治理转变,推进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转变;

聚焦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四大改革升级行动:实施产业科技改革升级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城乡形态改革升级行动,以“工改”、治水带动整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实施政务服务改革升级行动,以“AI+”赋能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能力,在促进粤港澳公共服务融通各领域先行先试;实施社会治理改革升级行动,持续探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以改革为帆,向星辰大海。

从“广东四小虎”的辉煌到“湾区之心”的崛起,中山的改革基因始终澎湃。当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制造,当老旧小区焕发青春,当更多珠江口两岸规则实现无缝衔接,这座城市对2025年如何部署改革任务的回答更加清晰:

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是为了一城一地的突围,更是为了以凤凰涅槃的蝶变,铸就城市跃迁的丰碑。


编辑 谭华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香山古城“焕新”,首批22家商户签约入驻
原创 10708人浏览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