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山两会中,“工改”与“治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面对土地瓶颈与水环境治理双重挑战,中山以破釜沉舟的魄力重塑产业空间,推动产业转型,以“水清岸绿”激活生态价值,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生动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重塑发展格局,打开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腾挪产业空间,激活增长动能
两会期间,各镇街的人大代表亮出“工改”成绩单:企业扩产空间从“卡脖子”变“加速度”,传统制造镇向现代产业集群转身,岐江新城崛起现代服务业高地……这场“向存量要增量”的攻坚战,正在破瓶颈、拓空间、育新机的道路上,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跃升。

市人大代表、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会霞表示,中山市“工改”已经持续三年多了,坦洲镇今年是要完成700亩左右的土地整备。这个方面的话,包括天翼物流有400亩的土地通过市收储中心正在进行收储。坦洲镇也准备对这块土地进行产业的投入和招商引资,该地块可能就会成为坦洲镇今后产业发展的一个焦点。
谈到中山“工改”,市人大代表、广东沃莱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黄文妤表示,“通过‘工改’,企业再不用担心快速发展后产业空间不够用的问题。”她说道,沃莱科技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沃莱科技发展快速,每年增速达两位数,规模已经超过了5亿元,目前正在向10亿元级企业冲刺,此时再租用的厂房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工改”,企业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港口镇获得了“工改”地块,将打造现代化的工厂。“了解我们的新厂房后,客户对与我们企业合作信心更足了。”黄文妤说,“企业也更有信心加大投入,继续开展数字化制造和不断优化我们AI产品的水平。”

“东凤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镇,积累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但也出现了用地空间有限的问题。”市人大代表、中山市东凤镇党委书记邹小龙表示,过去几年东凤镇已推进2000多亩低效工业用地的改造,成为镇近两年来经济增长、工业投资、规上企业发展等经济指标增长的动力来源。新的一年,东凤镇将持续深化工改,“过去两年的实践表明,工改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推动作用,改造后的空间几乎全部被利用,显示产业正在快速扩张。因此,我们对新一年的工改和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市人大代表、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今天听了政府的工作报告,非常鼓舞人心,方向明确,操作性强。作为东区,我们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高地。今年我们会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的强区,在强中心的战略上谋划和推进,全力推动岐江新城各大项目建设。”并将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强。
守护生态底色,培育“水经济”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山各镇街也深刻认识到守护生态底色的重要性。三年“治水”,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中山让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成为城市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在此基础上,不少镇街在计划积极培育“水经济”,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市人大代表、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飞国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水清岸绿为目标,对这项民生工程采取持续攻坚的态度,集中全镇之力,确保从工程建设到岸上截污、管网建设、管网完善提升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最终目标是实现一湾碧水,美丽河湖,将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市人大代表、民众街道群安村党总支部书记谢洪威表示,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网密布。近期,群安村对全域11条河涌进行了全面整治,重点推进涉水违建清拆工作,并因地制宜实施“美丽岸线”提升工程,通过打造四小园景观、搭建亲水平台、加装安全防护栏等系列举措,保障水域安全又提升景观品质,切实增强群众生活便利性,在塑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生态画卷的同时,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水乡新典范。
他认为,三年治水攻坚战为中山水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持续深化河湖治理,确保水环境长治久清,传承岭南水乡之美。接下来,群安村将借助美丽的水环境,构建文旅项目发展体系。依托村内河涌水网生态、千亩连片稻田景观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速推进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同时,持续深化招商引资,重点培育“农业+文旅”新业态,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在治水工作中南朗街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在保护治水成果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水岸建设,努力发展‘水经济’。”市人大代表、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朗街道党工委书记罗绮冬表示,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南朗街道也正积极绘制一幅“水岸共生”的新图景,不仅致力于提升水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巧妙融合。计划在水岸边增设休闲设施,如亲水平台、观景步道等,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此外,还将考虑在水域周边布局特色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态,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经济”产业链,为南朗街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统筹】 闫莹莹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