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推进,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意义非凡。”今年中山两会期间,民进中山市委会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 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建议》,市政协常委李彪作为提案牵头人介绍了建议思路。

“目前,中山有南朗街道翠亨村、三乡镇古鹤村等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坐拥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地理风貌独特,为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素材,有助于培养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挖掘其文化教育功能可促进村落文化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李彪表示。
然而,民进中山市委会前期调研发现,有三个问题阻碍了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作用。包括传统村落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如权责主体不明晰、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资金和专业文化人才匮乏,缺乏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与教育体系;基建、开发、功能、科技多重短板,如文旅开发模式相似、文化教育资源产业链较短等。
为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民进中山市委会提出,由市政府出台政策,规范传统村落保护理念、调整保护模式,解决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开展保护理念培训。文旅、教育、住建等部门组建顾问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保护、科学修缮,防止过度商业化致使本地文化空心化。开展传统村落产权专项调查,建立产权登记制度,成立由政府、法律专家、村民代表组成的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化解产权矛盾。同时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资金与人才方面,民进中山市委会建议,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教育事业,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借助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传统村落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村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民进中山市委会认为,首先要建设好场地设施,并逐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培育特色导师、设计特色课程、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完备考核制度,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依据传统村落特点创新“立体村落+特色教育”模式,将文化遗产内容课程化、立体化,开展多样文化教育活动,建立乡村文化体验文化教育基地。同时,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宽“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路径,打造“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产业,开发教育主题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
最后,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实地教学+线上研学”平台,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及独立APP,实现文化教育功能数字化、信息化,开展线上研学活动。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