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农历大年初四,下午五时,唐俊伟、杜伟铭和另两名小伙伴来到中山影视城的驯马场,开始在铁桶里烧定制炭。这是打铁花和火壶表演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当天是他们在中山影视城的第四场表演,炭火越来越旺,他们又往里面加入铁块。
与大多处景区表演非遗技艺的老艺人不同,这四位赢得无数观众喝彩、表演行云流水的小伙子,都是“00后”新生代。
火壶舞动
时间来到晚上7时,距离表演开始仅半个小时,此时的驯马场围栏边已经站满了游客,不少游客竖起手机支架,等待捕捉“千树万树铁花开”的美丽瞬间。
主持人开始提示游客们保持安全距离,并预告晚上九时在影视城中央广场的演出。此时距离演出开始还剩五分钟,第一个上场的火壶表演者唐俊伟,不急不慢地换上定制衣服、袖套,戴上帽子。
检查了火壶的燃烧状态后,在一片喝彩声中,唐俊伟手持火壶,稳步走向驯马场中间。他晃动火壶,火焰瞬间蹿升,随着他的舞动,火焰如灵动的精灵,在空中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时而如蜿蜒的火龙,时而似绽放的花朵,引得台下观众惊叹连连,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唐俊伟说,最开心就是听到观众的鼓掌和认可,这也是他坚持学习火壶表演的动力来源之一。
2024年,唐俊伟在网上看到了火壶表演的视频。翻看评论,他对网友所说的“火壶要传承下去”深有感触,于是琢磨着自己要去学习。在广西玉林,唐俊伟认识了他的师傅,开始训练之路。起初,他拿着空火壶练习动作要领,熟练后,慢慢往火壶加炭,一点一点适应火花纷飞的感觉。
空的火壶,重达二十斤,加上炭,更是有近三十斤的重量。“没有力气就摇不动火壶。”唐俊伟认为,表演火壶最难的就是要很大力气,所以在练习动作之余,他也会进行体能训练。从身形来看,他的确是队伍中最魁梧的一位。
演出中,唐俊伟被火焰包裹,尽管特制的防护服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被烫伤仍在所难免。“其实,我也不是没闪过放弃的念头。但我热爱火壶表演,学了就要把它做好,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见火壶的美丽。”这位20岁的小伙如是说。
铁花盛放
唐俊伟的火壶表演还未结束,杜伟铭便查看铁桶中的铁水状态。待唐俊伟一下场,他们就要准备开始打铁花。只见四个小伙脱去上衣,戴上帽子,测试了铁水状态无误后,李森贤率先拿起勺子,稳稳地舀起一勺铁水,抛向空中。随即,杜伟铭手臂肌肉紧绷,奋力向铁水一击,瞬间,铁水在空中炸开,化作万朵金花,璀璨夺目,照亮了整个夜空。
铁花四溅,如繁星坠落,引得台下观众发出阵阵惊呼。通常,打铁花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抛铁水,一人击打。“这也是个很讲究配合的过程,抛的位置和高度、击打的角度和力度,都直接影响着铁花的呈现状态。”杜伟铭说,他和李森贤磨合了近一个月。
今年17岁的杜伟铭,是团队中年纪最小、但学习时间最长的一员,其他三人笑称他为“师傅”。两年前,机缘巧合之下,杜伟铭认识了年纪较大的打铁花师傅,开始了入门学习。
学打铁花第一步,是要学会烧炉,什么时候放炭、什么时候放铁块,都要看好时间。铁水没烧好,那么打出来的铁花就不浓。之后,便要练习击打铁水。一开始,他们用自来水代替,经反复练习提高击中率后,再尝试铁水。从学习烧炉到能独立表演,杜伟铭花了三个月。
观众看打铁花,关注的是铁花绽放瞬间的绚烂,杜伟铭看别人打铁花,关注点则在高度够不够、力度够不够。和杜伟铭习惯用专业角度来看打铁花不同的是,李森贤站在铁花下时,会暗暗感叹铁花的美丽。“打出漂亮的铁花时,我会很开心。”李森贤说道。
“你们表演时脱掉了上衣,不烫吗?”记者问。“肯定烫呀,火星飞过来像蚊子咬一样,不是很痛,习惯了就好。”李森贤答。
当下,非遗表演越来越受欢迎,这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热爱。各地的文旅景区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引入非遗表演项目,将其与旅游深度融合。杜伟铭和伙伴们的脚步到达过上海、长沙、安徽等多个地方。每到一处,都收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2月1日晚的中山影视城,和过去三天一样,火壶和打铁花让游客连连惊叹。来自深圳的陈先生全程都在兴奋地录像:“我本来是带家人来中山影视城逛逛,没想到碰上这么精彩的非遗表演。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打铁花,现场看真的太震撼了!”带着孙女一起来的中山人张奶奶也感慨道:“我孙女看得眼睛都直了,一直在鼓掌。这种表演就得多办,让孩子们也能了解咱们的传统文化。”被问及如何看待当晚的非遗表演,年轻的游客李小姐说,以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身边,而且充满趣味。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