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组委会评审,中山日报社、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主创的《侨见世界》系列专题入选“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展出,展期至2025年10月 24 日,并将同时在组委会官网等渠道呈现。
2024年11月4日—10日,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用记忆触摸历史”。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持续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和资料收集的同时,为推动这一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活动而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由口述历史学术沙龙、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口述历史年度项目大展、年度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分享和“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等众多板块组成。中山日报社《侨见世界》主创之一、中山日报社记者廖薇也受邀参与了本年度的口述历史学术沙龙。
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宣传展板
自2015年起,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已连续举办九届,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该活动于每年11月初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而“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则旨在以静态展览、视频展示和登台分享等多样化的形式,为国内外优质的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作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重点板块,口述历史年度项目大展旨在展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今年,该板块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三百个口述历史项目的报名。这些项目中,既有“破圈儿”的年度影视作品,如《里斯本丸沉没》,也有多年深耕项目团队的进一步积累,以及新建团队对新颖题材的初次尝试,甚至是低年级小学生完成的社会实践。
《侨见世界》系列专题是继《老屋改造记》入选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口述历史项目展示”板块后,中山日报社与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的第二次“牵手”。《侨见世界》系列专题由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出品,中山日报社团队主创,自2023年推出至今。该系列以“图+文+短视频”的融媒体报道,通过粤语金曲+海外华侨视角+本土侨村风貌的融合,由华侨讲述故乡和他乡的故事,串联起侨乡的历史和今貌,走出海外的见闻及思考,连接古今,融通中外,彰显文化自信,展示时代气度,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思索。
自推出以来,该系列在海内外受到积极的反馈,被新华社、GDToday、Asia Pacific、《澳洲新报》、《秘华商报》、夏威夷中文台等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视听中国”系列优秀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之一的首届“大湾区之光”青(少)年短视频大赛单元精品作品和由中央网信办指导,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好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网络国际传播案例征集展播等。
今年《侨见世界》系列继续关注海外中山人的回乡寻根故事,先后报道了澳洲中山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梁德仁、世界中中同学恳亲大会发起人阮展鹏、杨仙逸外曾孙Michael Horvick、夏威夷中华总商会第一副会长冯赛源、以及近百名孙中山亲属后人寻根中山的故事。
“寻根情结由何而生?”
就此话题,“中国口述历史年度项目大展”特邀联合策展专家之一、资深纪录片导演张钊维以其个人体验,分享了他的体会。在完成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的拍摄后,来自中国台湾的他不久前在福建晋江恰恰进行了一次寻根。
根据其台湾族谱里的一个地址,以及朋友们的帮助,张钊维找到了位于龙湖镇新坡村的张氏祠堂,在一本用毛笔誊写的精美族谱里,发现了自己的“开台祖”名字。“经历了198年之后,我们终于回来了。我忽然觉得心里有了一种依靠。” 张钊维说。不久前他遇见一个纪录片的前辈,对方告诉他自己是家族里的第120代。“我在想自己是属于第几代,这感觉就像是你在时间的长河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能为自己的家族做些什么,留下怎样的家庭记录?
张钊维认为,孤独,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的必然状态,它也促生了我们用记忆去触摸历史的动力,借助一个个记忆的片段,感受更多历史的细节。
文/图 记者 廖薇
部分图片由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提供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