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大湾区》尽显“针”功夫,是我市工艺美术大师周雪清师徒作品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杨健 通讯员 王木子 方冬敏 发布:2024-07-1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一针一线精心绣制“针尖奇作”。7月10日,记者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一件描绘深中通道的刺绣作品《龙腾大湾区》,在该校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周雪清的领衔下,携手学生徒弟8人耗时3个多月设计并绣制完成,生动展现了深中通道如同巨龙般蜿蜒横卧在蔚蓝伶仃洋上的壮丽景象。 

《龙腾大湾区》成品图。通讯员供图

用刺绣作品描绘大湾区发展

“我曾踏上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被其宏伟气势深深震撼。大桥横贯东西,宛如祥龙穿云渡雨。桥梁上的绳索钢缆,交织着人文与科技的浪漫。我瞬间觉得,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近在咫尺。”谈及创作缘起,周雪清仍心潮难平。“我要把刺绣作品创作在湾区大地上”的强烈愿望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于是,从今年2月起,她以深中通道的雄姿为灵感,带领团队开始了《龙腾大湾区》绣品的创作之旅,用刺绣的方式致敬新时代、致敬伟业,致敬建设者,致敬人民。

刺绣艺术的关键在于选材,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绣稿,周雪清团队在海量摄影作品中精挑细选,最终选定了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春华的作品。

周雪清教授(左一)指导团队构思作品。通讯员供图

“这幅摄影作品意境深远,完美地将人文与科技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柔和与刚性相交织的美。”周雪清认为,照片中,远景与近景的巧妙搭配,使整个画面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彩画,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非常适合通过刺绣来呈现。

在细心揣摩绣稿的构图与细节时,周雪清发现,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2月,正值深中通道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照片近景中繁多的建筑施工物虽然是大桥建设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作品中可能显得过于刻板。她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现实的复制,更应该是对现实的提炼与升华。

“艺术是可以进行再创作的。”周雪清说。为了让绣品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并凸显地域特色,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原稿中的建筑元素替换为中山巍峨壮观的五桂山脉。这一改变不仅使画面更加和谐流畅,还使得五桂山的雄伟与深中通道的壮观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恢宏壮丽的艺术绣品。

绣制团队: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绣制过程中,周雪清和她的团队追求精益求精。

她灵活运用独创的雪花仿真绣的多种针法,精心绣制出大桥的雄伟身姿。为了精准还原桥面和桥墩随光照变化而展现的层次感,她精心挑选了10余种颜色的丝线来绣制。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丝线走向,让桥面和桥墩的光影效果栩栩如生。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绣品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每一处都显得如此真实而细腻。

谈及近景中桥塔钢索的绣制,周雪清说:“这个创作过程非常有意思。”为了真实呈现钢索独特的螺旋结构和精细纹理,她亲自带领团队登上深中通道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观察和研究钢索的细节特征。团队采用了一种匠心独运的绣制方法——首先将512份蚕丝两两捻紧,再将捻紧的两线相合、捻成如索,用于绣制钢索。整个绣品中,需要绣制出120根这样的“钢索”,他们使用15根绣花针循环8次进行精准定位,确保每一根“钢索”都准确均匀地呈现在绣布,展现大桥的宏伟壮观。

绣制中山五桂山。通讯员供图

绣品的精细,让人拍案叫绝——桥塔之巅,“深中大桥”四字以精湛绣技跃然其上。然而,这四个字,总长仅8毫米,每个字却精细至约1.5毫米宽;绣脚之细,每针不足1毫米。这不仅是对绣师技艺的极限挑战,更是对耐心与专注的极致考验。

绣品中的另一处创新点便是飘浮在桥面的云层。一次雨后初晴的日子,周雪清偶然发现木棉花絮随风飘落,她灵感乍现,决定将自然之美融入刺绣中。

她将拾起的棉絮巧妙处理,与丝线完美融合,云雾缭绕、如梦似幻,为整个绣品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美感。

“尽管在制作的过程中花费很多时间,但看着作品一点点成型,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历经三个多月的辛勤绣制,长169厘米、宽90厘米的《龙腾大湾区》绣品终于完成。

周雪清感叹:“深中通道建设中很多精益求精的细节,与刺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需要匠心雕琢,都追求细节的极致完美。”她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向那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致敬,并期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共同记录大湾区更加锦绣灿烂的明天。

人物介绍

周雪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粤绣(雪花仿真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正高)工艺美术师职称,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中山市十大工匠等称号。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