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音乐会:愿把斯文传后学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3-10-10

△中山乐力合唱团《思乡》纪念音乐会
“渺渺微波向南流”
纪念香山籍歌词大师韦瀚章先生

[点击视频↑↑]

在甫一踏入2023年之时,中山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就在酝酿一件事情,2月27日是我国一代词人韦瀚章先生的忌辰,韦先生于1993年2月27日与世长辞,今年刚好是30年。韦瀚章有一首重要的作品《思乡》,也是他第一首作品,问世于1932年,其所思正是家乡香山县翠微村(今划归珠海市)。

陈远总是不会忘记音乐世界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和不同寻常的日子,尤其与中山有关的,视为重之又重。因此,他今年从年头开始就准备做一场韦瀚章、黄自作品音乐会,为了纪念此二位先生。音乐会名字就叫《思乡》,日期最终定在金秋十月中秋节的几天假期之间。


丨在中山火炬区一处名为“侨心居”的山居所在,乐力合唱团在此户外开展这场纪念音乐会。

-香山籍词人韦瀚章:愿把斯文传后学-

韦瀚章(1905-1993),是我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词。韦瀚章幼年在家乡读书,爱好古文和诗词,12岁时因父亲病逝,他与胞兄投奔在汉口做生意的叔父。1924年叔父和胞兄送他到上海沪江大学读书。1950年,韦瀚章定居香港,聘任为香港圣乐院(“香港音专”前身)教务主任。他一边培养香港音乐人才,一边同林声翕、黄友棣等作曲家合作,为香港电影、宗教创作大量歌曲,如《放牛歌》《送别》《人海孤鸿》《普天颂赞》等等,还创作了反映荆轲刺秦王的古装歌剧《易水送别》。其间,他于1959年至1970年,应聘赴马来西亚出任婆罗洲文化代理局长、华文编辑主任暨出版主任,向华侨华人推广中文教育,业余时间也创作了《飞渡神山》、《碧海夜游》等歌词。韦瀚章一生刚介、桃李满门,晚景心愿是:愿把斯文传后学。

1929年,韦瀚章大学毕业时遇教育部蔡元培先生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人)担任校长,韦瀚章聘任为该校注册主任。萧友梅与韦瀚章在教学中以“音乐艺文社”的名义创办起《音乐杂志》。韦瀚章擅长创作歌词,黄自擅长于作曲,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两人合作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创作了《抗敌歌》,经学校合唱队演出后,传遍全国,雄壮有力的歌声鼓舞人民奋起抗敌。自“九一八”事变后,国难重重,从1931年至1936年他与黄自合作,又创作了《旗正飘飘》《思乡》《春思曲》《春深几许》,以歌声呼唤和激励人们爱国爱乡,奋勇抗战。而他们的合作,最有影响的是根据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诗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韦瀚章为清唱剧《长恨歌》写了十阕歌词,黄自谱写了七阕,经学校合唱团排练演出后,反映极好,成为音乐教学的范本。可惜黄自英年早逝,《长恨歌》的后三阕(第四、七、九阕)由他的学生林声翕补遗作曲完成。


丨台湾作曲家黄友棣1996年赠给陈远的系列作品集之一,《黄友棣作品专集》由韦瀚章题写书名,内页有黄友棣写给陈远的一段话:到香港时,请费明仪教授指示机宜,请她介绍可唱的作品,很多首民歌组曲,都是她选素材给我作成合唱组曲给她指挥明仪合唱团首唱的。好好去请教于她,必有更佳的收获也。

今天,一般人已不识韦瀚章。陈远绝不希望如此。1988年,他在香港与韦瀚章缘悭一面;1996年,台湾作曲家黄友棣先生,赠给陈远他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有《中国艺术歌曲选萃》(合唱新编)。自此之后,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黄友棣改编的《思乡》,便成为乐力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其实,我们合唱团的成员很多是音乐系毕业的,他们学音乐时很多都唱过韦瀚章先生的作品,只是没有十分留心。”陈远说。

-《思乡》音乐会:渺渺微波向南流-

10月5日,八天长假期的第七天,《思乡:香山籍歌词大师韦瀚章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举行。当日天气明丽,清风徐徐,在中山火炬区一处名为“侨心居”的山居所在,乐力合唱团在此户外开展这场音乐会。下午四时许,宾客陆续到来,音乐会于五时正式开始。近百位听众中有二十多位侨胞,包括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孙必胜先生夫妇,家族与阮玲玉有渊源的年近九十岁的澳洲华侨阮小玉女士。

《思乡》韦瀚章纪念音乐会节目单

整场音乐会曲目的安排,陈远在年初已定好,乐团为了这场音乐会排练起码有半年时间。

一曲《思乡》,在音乐会上回响三次,开头的女声三部合唱,中间的男声三部合唱,压轴则是混声四部合唱。《思乡》是韦瀚章第一首作品,问世于1932年4月24日,也是韦瀚章、黄自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其旋律优美婉转,歌词深情哀伤。

柳丝系绿 清明才过了
独自个凭栏无语 更那堪墙外鹃啼
一声声道 不如归去
惹起了万种闲情 满怀别绪
问落花 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愿与他同去
——《思乡》歌词

创作于暮春时节的这首歌,当时韦瀚章久居上海,教书生活清苦单调,孤寂心情下,思念在远方故乡的亲人,有感而作。黄自先生用柔和婉转的曲调,也是描绘故乡暮春时节的景物——啼鹃飞鸟,流水落花,表现了游子不如归去的梦幻与哀愁。

在座的听众,尤其是华侨,是最能体会这种乡愁滋味的。


丨户外聆听的观众

在节目单上,陈远附上了一些他为此而写的文字,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于这场纪念音乐会的编排与心声,对作词家、作曲家的崇敬之情——

黄自生于1904年,比韦瀚章大两岁。黄自告别人间于1938年,只活了卅四岁。黄自的人天永隔,对韦瀚章是一个惨重打击。因为,正是黄自,鼓励了韦瀚章从一而终地以写词作为自己的生命依傍。所以,虽然韦瀚章与其他一些作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都留下了不同凡响的记录,但我在考虑这场音乐会时,决定只采用韦瀚章与黄自携手的曲目。 

韦瀚章先生与黄自先生的合作,只在1932年、1933年。他俩所创作的抗战歌曲,至今还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我选了两首都是我团之保留曲目的混声四部合唱:“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的《抗战歌》,和“旗正飘飘,马正潇潇,枪在肩,刀在腰,热血热血似狂潮”的《旗正飘飘》。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也出自韦瀚章、黄自手笔。当年,韦瀚章为《长恨歌》写了十首歌词,黄自谱好七首后,由于忙于执笔抗战歌曲而搁下。我在七首中选了男声四部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女声三部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前者又是我们多次在舞台上演出的曲目。

也许童心未泯,我选了韦瀚章、黄自收入在《复兴初中音乐》中的趣味洋溢的两首歌:一是原为独唱的“春天三月雨绵绵,泥土不燥也不黏”的《农歌》;一是原为二重唱的“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的《采莲谣》。两首歌曲都由黄友棣先生编了混声四部合唱和三部或二部合唱。我选了三部合唱《采莲谣》让女声合唱,二部合唱《农歌》让男声合唱。

我以为,以上歌曲可以说是韦瀚章、黄自最有代表性作品的缩影。


丨中山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在音乐会向观众介绍韦瀚章

歌声在山居的草堂木屋前回响,指挥陈远在《思乡》曲渐落的尾声中打了一个完满的手势,他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音乐依然萦绕于耳,一小时精湛的音乐会之后,晚霞随着微风也追来了。大家脸上都是喜悦之色。


丨夕阳沉醉

“问落花 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愿与他同去”《思乡》的尾声仿佛仍时不时随风而来。

陈远想象过这个情景不知多少回,他说:“一直希望《思乡》音乐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亮相,这更与怀念前辈的情感相吻合。”


“一声声道 不如归去”


- 我们参差不同 -

统筹/采写丨记者 詹琪琳
图片/视频摄制丨记者 孙俊军
-中山日报·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出品-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