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到中山调研建议:中山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铺路架桥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余晓霖 张房耿 通讯员 钟仁宣 发布:2023-09-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9月15日,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结束了在中山为期2天的调研后召开座谈会。全国人大代表们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人才高地建设等主题分享调研感受,为中山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情况建言献策。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副主任陈晓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符英、副市长周作德出席会议。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到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调研。 记者 王云 摄

座谈会上,周作德向调研组汇报了我市近年来人才建设工作的情况,市委组织部、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大湾区办代表汇报了相关工作亮点。近年来,中山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错位发展模式,努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支点,全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整体呈现“三高”特点:高点谋划,切实增强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创新提出依托中山“新十大舰队”引育优势产业高端人才。高位推进,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建设“争一流、创一流”。高效落实,积极推进人才立法工作,全力打造“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制度环境。

座谈会上,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们对中山如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充分肯定了中山的产业创新与人才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有创新活力的主体。中山要继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铺路架桥。在持续推动研发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在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和产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方面,袁玉宇建议,既要重视研究型专家,也要培养产业型专家,加强创新人才和产业型专家之间双向流动。同时,把既有企业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高校科院的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通过产业力量加快推进人才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全汉炎建议,中山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从调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建设以高校与研究所等机构为主,但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打基础、铺垫。因此,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生阶段的推广普及非常迫切。”他建议,中山可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科技教师;教学中,把社团、课程、科研、竞赛四者相结合,推动建设梯度科技教育课程。同时,加强校内外科普基地建设,还可以建立“大中小学科技联合培养机制”,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高校实验室、研究室,与科研人员交流,从而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