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5·19中国旅游日”。今年以来,从各地文旅局长“神仙内卷”强势破圈,到“狂飙”一碗“强哥”同款猪脚面,再到全国人民“进淄赶烤”……全国文旅市场呈现出久违的热闹景象。
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连续三年举步维艰。随着阴霾逐渐散去,无论是政府部门工作者,还是旅游从业者,都迫切希望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回血”,实现“出圈”。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出圈”是检验地方文旅功课的一把双刃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缺者,不仅会在流量面前踉踉跄跄,还会致使地方旅游资源和品牌受到折损;而长期耕耘不怠者,会在这个时刻大放异彩,并能把一时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发展之翼。例如,江门主打侨都特色把历史老街变成“天然影棚”,淄博借助烧烤彰显城市文明和社会治理经验,发挥了“台下十年功”的重要作用。
旅游是综合性业态,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其中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我们只有躬身力行把本地历史和特色文化嚼烂、消化,把资源禀赋梳理清晰、盘活利用,同时建立起有内涵的文旅供给体系和有温度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接得住流量,并借“网红”流量筑“长红”之基。
不避讳地说,中山旅游资源长期处于“星多月不明”的不利格局,但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稳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近年来,中山已形成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杨殷故居、郑观应故居为代表的香山名人文化旅游,以大涌(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华艺广场为代表的特色工业旅游,以左步村、崖口村、曹边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山市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新增3A级旅游景区10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此外,中山5个镇(街道)创建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33.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
走好眼前道路,也要心怀万里前途。我们相信,中山立足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机遇,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化,不断吸引和集聚城市创新元素,定能写好新时代文旅这篇大文章。所谓“出圈”,也是指日可待。
编辑 汪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