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中山这十年(1)中山近十年新增市场主体超30万户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徐世球 通讯员 钟世坚 发布:2022-09-0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开栏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却足以创造历史、铸就辉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山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喜迎二十大·中山这十年》栏目,反映中山十年成就,小切口切入,以生动案例、具象数据,全面反映中山在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交通规划、绿色发展、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企业成长、惠民成效、携手奔康等各领域的发展变迁,敬请垂注。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出实招、用实功、求实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扩大开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从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2013年11月,中山开始试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当时全市市场主体不足24万户。弹指一挥间,匆匆快十年,中山市场主体已突破56万户。随着深中通道即将开通和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落地,中山将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领域,打造全面向深圳看齐的营商环境,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集聚力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从“多证合一”到“一照通行”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

2013年10月29日,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精神,中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山市商事登记改革工作方案》,“先行先试”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明确提出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6月27日,中山市“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事项暨“一网通办”中山专区整体上线(试运行)仪式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记者梳理了中山商事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3年11月至2015年底,通过全面推行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多证合一”改革、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进工商电子营业执照工作、试行简易注销程序等一系列措施,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业热情,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阶段是2016年至2020年底,即“十三五”时期,中山进一步落实“多证合一”改革,同时,在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再整合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实现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多证合一”的登记改革。同时,中山出台了《中山市全面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行动方案》《中山市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申报审批办法》等多份政策文件,开办企业等多个事项实现足不出户、掌上办理。这一阶段是中山市场主体增长最快的五年,从2016年年初的不到30万户增加到2020年底的46万户。

第三阶段则是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的发展阶段。2021年5月,中山被省政府确定为“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的试点城市,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实行“一次申请、并联审批”,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2022年2月《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印发,从四个方面提出25条“硬措施”,涉及企业开办、歇业备案、企业注销等多个方面。2022年6月,中山市超标准完成“一照通行”改革,37个许可事项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企业开办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企业办理证照从“多部门、多材料、多窗口”转变为“一套材料、一个平台、一个窗口”,“多部门各跑一次”转变为“最多只跑一次”,甚至做到“全程零跑动”。

着眼“小切口”高效服务市场主体

2022年9月4日,全国安全宣传周部委主题日活动“第四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大会和首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邀参加,介绍中山市新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项目“食安赢”,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认可,被列入《第四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优秀案例选》并向全国介绍推广。

在摸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行。近年来,中山以人民为中心、围绕营商环境的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事先不打招呼,到了食堂直接进厨房,对用餐环境、厨房卫生、原料备货、加工制作、成品留样等情况进行检查后,再自费陪餐,通过与学生等同坐一张桌、同吃一锅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治理力度,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2021年5月起,中山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首创推出的食品安全监督“陪餐制度”。2022年年初,《中山市集体用餐、供餐单位负责人陪餐办法(试行)》印发并实施,要求集体用餐单位、供餐单位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陪餐小组,制定陪餐计划,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


▲“民天卫士”陪餐行动检查组到校园陪餐。通讯员提供

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强烈,但这些企业除了技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外,几乎没有可用于提供担保的其他资源。基于此,市市场监管局于2016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项目,支持创新型企业运用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实现贷款,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山模式”于2017年以来获得国家、省知识产权局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22年上半年,中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3.9亿元,同比增长400%,提前完成年度倍增任务。

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在中山古镇镇成立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加挂“中国(中山)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牌子。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对单一行业进行产权快速维权的机构。2022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1年度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在参加考核的20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中,中山市灯饰知识产权维权中心以95.67分荣获全国第一。2022年上半年,中山市专利授权量215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22件),同比增长13.27%,全省排名第五;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348件,同比增长14.85%,提前完成“十四五”工作任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17件,全省排名第六。

2022年4月底,中山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暨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山要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企业质量提升的鲜活典范和质量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者,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全市各镇街(1个因未完成管理体制调整除外)均成立了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企业在家门口就可办理各类商标业务,南头镇“中国家电品牌基地”和坦洲镇摄影器材产业聚集区分别设立了家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和摄影器材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此外,中山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已达31家,“一对一”为企业现场提供专业服务。

向深圳学习看齐,打造一流办事环境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改革步伐永不止步。

2021年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五项改革工程,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强调要对标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关心呵护企业家、高效服务企业,打造全国企业办事最便捷、项目落地最快速的城市之一。2022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中山抢抓难得的历史契机,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六个方面,推动与深圳等东岸城市一体化融合互动发展。可见,营商环境始终摆在中山改革攻坚的最突出位置,打造向深圳看齐的办事环境,就是中山努力奋斗的目标。


▲市民在中山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记者 文波  摄

市发展改革局提出,将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深中两市企业家、市民、群众满意度为准则,打造深中无差别体验营商环境。推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和《中山市“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三年行动”重点事项(项目)清单(第一批)》稳步有序落地实施,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

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将奋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品质优良的市场创新环境和内和外顺的市场发展环境。发挥中山作为全省“一照通行”改革试点的优势,继续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特色专区与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互挂链接,加快实现两地开办企业“一窗式、网上全流程”无缝对接办理。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免费办”,优质高效为市场主体提供企业开办、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等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提出,将立足群众需求出实招,推进深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省政务服务网设立“深中通办”专区,聚焦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业务,年内实现不少于100项政务服务“双城通办”,三年内实现个人业务全面通办。在“i深圳”建设“深中联动”专栏,推动深中两地高频事项“指尖通办、无感漫游”。在企业开办方面,推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特色专区与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互挂链接,互设综合窗口提升两地跨域企业开办便利度。

【统筹】记者 郭锦润 
【采写】记者 徐世球 通讯员 钟世坚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