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壮阔,珠江两岸每每潮头高涌;万里行程,南粤大地几度风雨同路。历史车轮行至今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历史性交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实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伟大的历史进程正在被时代书写。
回眸中山过去五载的奋斗历程,扬鞭奋蹄时观日月更新,乘风破浪中亦有暗礁险滩。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成绩与危机并存的前一个五年,到挑战与希望同在的下一个五年,中山这场接力跑,如何“交棒”并再次起跑?
2021年岁末,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大会报告中字字铿锵:“中山发展的美好愿景,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绝不是按部就班、闲庭漫步就能实现的,绝不是一团和气、不温不火就能实现的!”
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大战略,坚决打赢打好两大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坚定不移实施营商环境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交通畅通、“强中心”、民生福祉提升五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中山拥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优秀的干部群众企业家队伍,拥有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大道当前,唯有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把“挫折”当“存折”、把“压力”当“动力”,对标任务奋力赶,一锤一凿努力敲,必将再聚改革锐气,汇聚起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中山将继续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大力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
01
借喻“差序化格局”,让开放融合的“波纹”越扩越远
中山城区道路颇有意思,南北称“道”,东西为“路”。随着城市辐射的加强,数条环绕飞驰的快线和长虹贯海般的深中通道,把人们对城市、对时代的想象带到了新的地域。特别是后者,大洋深处每埋下一节管、每浇筑完一根梁,都如暮鼓晨钟敲打着中山人的希望。
这种迫切是有来由的。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两个合作区建设跃于眼前,新一轮强强联合、力争上游的发展势头如浪滔天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中山产业经济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长传冲吊后,疲态尽显。就当前来看,简单的缝缝补补已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势,唯有大刀阔斧的产业再布局,方能重新唱响前进高歌。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山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劈风斩浪搭上这艘时代舰艇,借风打力,虽一苇亦安渡。
事实上,在深中通道还未获得批复前,市委、市政府就把握主动,积极对接深圳,搭建双方交流平台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定期举办招商会、到市镇两级对接,再到常态化的全面化的沟通合作机制,深中“双城记”渊源颇深。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中山作为湾区城市之一,抢抓机遇积极参与建设大湾区。几天之后召开的中山“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山高起点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战略平台,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大平台的样板。
聚焦今天的翠亨新区,并存着两种现实:一种是轰隆隆的工程车缓缓开过,广袤的荒野正经历着希望的再造;另一种是各色试剂光影摇曳,精密数控奥妙无穷,人工智能叹为观止。达石药业创始人王春河的办公室里有两面大窗,正面看是深圳前海,往右看是珠海淇澳岛。王春河在窗边放了一台手持望远镜,工作疲倦的时候倚窗远眺,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海的高楼大厦。如他所说:“偏安一隅,远观世界,这场游戏挺刺激的。”
将视角拉远,俯瞰整个大湾区,中山“合作半径”内的城市不可谓不多。例如香港,与中山同文同脉,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融合关系。随着港珠澳大桥的落成通车,两地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各项交流合作更为便利。未来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创新,人员、资金、货物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将越来越畅顺,多地协同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风正悬帆,时不我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五年里,中山精准定位自我角色,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既是中山实现转型谋求更好未来的自渡之路,更是一座开放之城主动推进区域发展、时代跨越的使命和担当。
▲2021年9月6日,东凤镇民乐社区一工改工项目施工点,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塔式起重机。
刚刚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再次强调了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动落实广东省委赋予中山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未来五年,中山将继续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大力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力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占得更多先机。
在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的“差序格局”中,以每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格局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来,愈推愈远,且能放能收;与之相对的“团体格局”则更强调规则、契约、一致性,将这一社会学概念应用到城市发展的上层建筑语境,亦然。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个统一性的支撑下,我们完全相信中山将有更多“波纹”越扩越远,开放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02
以“河”为贵,绝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首先是水和土。有了水土,“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所平”。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既是冲积平原又是岭南水乡,近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000多条内河涌。不承想,如此丰沛的水资源在泽被万物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污染治理的沉重包袱:近半数水体未达标、大量污水直排入河、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远低于省平均水平、部分污水厂因“吃不饱”而只能“清水进清水出”……桩桩件件,字字戳痛,长久以来漂浮在水面上的“遮羞布”彻底被揭走。
推本溯源,若说中山市不重视治水工作,定是片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从加强水利建设、把“农民的水利”提升为“全民的水利”,到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可谓探索不止,脚步未停。
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水思路也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从“只治水里”转向“水陆同治”,但不可回避的是,重规划轻落实、蜻蜓点水因难而退的情况长期存在,水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疮疤见光易好,伤口捂着易烂。历史的问题,不能继续留给历史。
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郭文海当机立断,誓用最短时间、最硬举措、最高标准,打一场没有退路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彻底摘掉“反面典型”这顶帽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密集到镇街调研未达标水体污染情况,实地摸排、调研、论证,基本掌握了未达标水体目前的真实状况。2021年12月17日,中山召开全市水污染治理动员部署大会,印发《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未来几年全市治水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目标任务、责任安排,坚决打一场没有退路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大涌镇基尾涌河道修葺一新,红色护栏簇新又醒目、两岸砖石路面整洁干净。
郭文海强调,中山水污染治理任务非常艰巨,投入资金量十分庞大,必须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坚决做到治一条成一条。要摸准污染源头,污水排口、暗渠、管网主管支管、污水处理厂缺口等各方面情况,为科学治水提供有力支撑;要组织专家力量全面会诊,确保工程方案设计科学精准合理,切忌病急乱投医;要形成全流域整体联动的治理模式,同时管控工业、生活、面源这三大水污染源头。
水污染的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观他山之石,与中山有着相近水环境的深圳、广州,皆有可借鉴经验。深圳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黑臭水体一度闻名全国。“十三五”时期,深圳举全市之力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明确提出“所有工程要为治水工程让路”。通过公开招标,深圳率先开启“地方政府+大型央企”治水模式,有效破解“分段分片、零敲碎打”等问题。
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但它一直流淌在群众雪亮的眼睛里。
无论是哪种原因的污染、何种手段的治理,科学、统筹都将是必由之路,坚定、无畏都将是不二法门。未来五年,中山将扛起水污染治理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推动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连通,建设“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确保治水治根,打造一批水清岸美的样板工程,用万里碧道回馈自然厚遇,回馈人民对“建设更加美丽中山”的拳拳期待。
03
破解产城困境,提纲挈领打造“更新的中山”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迅速崛起,“世界工厂”的经济模式让包括中山在内的各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村级工业园撑起了产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停即是退。如今,一方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大展,深中通道如虹贯海;另一方面却是碎片化、低效化甚至是“沉睡”的村镇工业园里,仍残存着低端、粗放、污染的生产方式。如同一个身体疾速生长的翩然少年,身上的衣服即将崩裂,千钧系于一线——
“中山产城困境”的缩影南头镇,辖区28平方公里,是中山的产业重镇,每平方公里产值超5亿元,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超过80家。然而,南头镇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已高达85%,基本达到“增无可增”的程度。
同属中山北部工业重镇的东凤,工业用地多以低矮锌铁棚厂房为主,平均容积率仅有0.7,距离工业用地容积率3.5的上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主打自然生态的五桂山,仅有3300多亩工业用地,对聚集区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机制的需求似乎比其他镇街还要迫切。
“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刻不容缓,要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多路径突破,走出一条中山特色的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路子。”中山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雷霆之速成立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怎么改?重新量体裁制一件“新衣”,固然简单,条件却不允许。如何利用旧衣料重新设计裁缝,以较低的成本,向粗放低效的村级工业园要产业空间和生态文明建设空间?“邻居”顺德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2018年起,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确定为“头号工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快速突破一切藩篱,一子落、满盘活,仅用三年多时间就让村级工业园总体上退出历史舞台,形成了著名的“顺德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南头、东凤、黄圃等北部镇街与顺德毗邻,产业基础、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权属结构等各方面情况较为相近,可以充分借鉴顺德经验;在另一些产业生态存在差异的镇街,则需要因地制宜推进低效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
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向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要空间;坚持规划先行、连片改造,打造一批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坚持以“工改工”为主,严格控制工业用地转商业商住用地;坚持分类施策,制定针对性改造政策;坚持蹄疾步稳,在深入细致工作中稳中求进推动改造。
当前,中山各镇街都已行动起来,结合自身实际,初步提出未来五年的行动思路及“小目标”。例如,东凤镇计划未来5年完成3个片区共2.3万亩的土地集中连片改造;小榄镇已对全镇18个具备连片改造条件的村级工业园进行全面排查,未来五年计划完成近5000亩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工作;黄圃镇出台“村改贷”和企业腾挪扶持奖励等措施,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1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南头镇已排查低效工业园区7600亩,低效工业园面积占全镇工业用地近六成,目前3个连片改造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是事关中山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乡村振兴、城乡形态等的主要矛盾,是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源头之一。
然而,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以较低成本为工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空间的同时,扭转旧方式、旧秩序的重重积弊,本就是中山工业土地二次利用的宏旨。
这其中包括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与城市风貌改造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的塑造结合起来、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大项目带动结合起来、与干部锻炼结合起来等,以提纲挈领之态,全方位解决传统发展路径造成的产业低效、城市建设混乱等问题,建设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城市载体。
届时,中山将不仅拥有超千亩连片现代主题产业园,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空间、产城人融合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为“都市型工业园”,抢抓“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历史性机遇,有效承接高端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落地,还会收获一个“更新的中山”。
04
凝聚共识与力量,著“文化兴城”锦绣文章
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让城市更从容、更开放、更智慧。
中山兼山、林、田之富饶,江、海、湖之蕴意,外揽山水之秀,内擅人文之胜。从香山文化、近现代商业文化中滋养壮大的多元文化肌体历久弥新,博爱包容的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交相辉映。中山历届政府勇于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塑造城市气质灵魂的路上再接再厉,先后揽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荣誉。
任何一种文化的轮廓,都可以被解读为不同的图景。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是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与港澳乡情浓厚、人文相通,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按照规划,中山充分发掘和利用、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形成了由具体物象和文史理论构成的孙中山文化资源体系,放大了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和中山城市影响力。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山乡亲蔡冠深曾多次建议把孙中山文化资源作为“突破口”,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根脉和人文价值链,建立有别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独特优势。
另一个图景里,文化的力量更加沉浸式、实用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汇集地,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崖口飘色、长洲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等一大批具有珍贵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市级保护名录。在这些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中山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聚人气、促发展,提品质、塑形象,用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吸引人、留住人,不断向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的目标迈进。
▲2021年11月14日,筑梦香山-中山美术作品赴穗调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
承前启后时,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文化兴城”五年计划,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与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报告提出,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桂山岐水为纽带,串珠成链打造环五桂山文化带,谋划打造岐江河“百里芳华”。这为中山把丰厚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提供了很好的路径。“环五桂山文化带”可以把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郑观应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名人故居和红色遗址串成一条线,方便游客更加系统全面了解我市历史文化。此外,孙文西路步行街片区也将是中山未来几年文化工作的重点,步行街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到孙中山纪念堂。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随着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性、便利性的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活跃。“文化兴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公众生活的肌理。周末假日,市民去城市公共图书馆品读书香,去街头广场欣赏惠民演出,去田野阡陌感受自然馈赠,去名胜古迹了解历史遗存、非遗技艺……每个具体的人,在闲暇时拥有不同的休闲选择,在烟火中拥有自由的精神高地,在困境中拥有坚定的信念支撑,这已然是城市文化战略的重大胜利。
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既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既是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礼节、明荣辱。这正是要求城市因地制宜,锤炼和内化根植于群众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形塑当代城市形态,以“搜神夺巧”之功,让城市文化的精光灵气不断孕育、成长、壮大。中山也将秉持江海交汇的禀赋,吐故纳新,开拓进取,始终保持着“文化兴城”动力和活力,滔滔不息,步步向前。
快评
未来五年,“敢”字为先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在“接棒”的关键时期,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运筹帷幄,谋定而动,尤其一个“敢”字令人激情澎湃。
“敢”是勇于面对大局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是敢于梦想、敢于亮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拼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实现历史性交汇、“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中山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对中山父老乡亲高度负责、对中山的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勇担使命,主动作为,誓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坚持不懈推进“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不断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敢”是脑中有思路、行动有实效的智慧,是与问题较真、与强者对弈的谋略。当前,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党代会报告厘清了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任务和路径,各级党委政府不掩盖、不埋怨、不回避、不推脱,敢于、善于直面问题,敢于、善于挑战不可能,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打磨出敢于与困难较真的心性,在日后种种艰难险阻前永葆“敢”的勇气。
“敢”是齐心逐梦、善作善成的宽广胸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坚强力量的开阔格局。每一个大时代的滚滚向前,都离不开一个个具体人的栉风沐雨。“抢抓机遇没有局外人,开创新局没有旁观者”,人人争做同舟共济、击水弄潮的划桨者、搏击者,人人都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者。
岁月恢弘,气象万千,总有一些界限在弥散,也总有一些使命在聚合。在通往品格磨砺的大道上,我们向宏伟致敬,也向细微存意:共愿志向远大,前程奔放。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策划/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谭桂华
◆图/记者 余兆宇 文波 缪晓剑
◆编辑:王欣琳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