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预告刚发出,就被抢报一空;还没上课,学员们就对照歌词练习了起来……12月8日,一堂叫好又叫座的咸水歌体验课程在南区街道良都全民公益园举行。“我的乡村我的家”——2021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送课下乡活动走进南区街道,闻讯而来的50多名村民,跟着知名的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者周炎敏,用咸水歌调唱出他们心中的美丽乡村画卷。
中山地处珠江入海口,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浓郁的咸淡水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就是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文艺形式。据悉,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过去水上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在中山坦洲镇、小榄镇等水乡的村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往往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是一个调。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可以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在世代传唱中反映了群众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情趣、生活的愿望以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
本次活动邀请了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新一代中山咸水歌传承人周炎敏来到良都全民公益园,为居民群众讲解咸水歌深远的历史渊源以及分享传唱经验。只见周老师一登场,就被许多在场的老人家认出,“这位老师上过央视的,唱功和声线都很了得的。”交流活动通过精品赏析、导师示范、体验唱等多种形式开展。短短一个小时的课程,让附近许多村民流连忘返。大家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互动好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咸水歌的乐趣。最后,全体学员以合唱一曲描绘新时代乡村文化美的咸水歌《岭南水乡游》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来到中山乐悠悠,唱支歌仔暖心头,我系(是)沙田民歌手,阿哥带我水乡游。”将歌词中的“中山”改为“南区”“良都”。悠扬的歌声加上学员们不时“爆肚”改词,让课堂时光在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溜走。
听到周炎敏宣布“下课”,来自竹秀园村的杜沛娟娟姨不舍得走。今年72岁的娟姨是村里红歌队队长和舞蹈队的成员,是街坊邻居公认的文娱积极分子。虽然不是水乡人,但她对咸水歌一点都不陌生。本次课程,她感到最惊喜的部分是精品赏析。周炎敏为学员们播放了小榄镇东升片区咸水歌传承人隔岸斗歌的视频片段。民歌歌手通过即兴作词,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唱出了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生活的变迁。杜沛娟至今仍从事传统婚礼的“大妗姐”,看到歌手们的即兴斗歌,激发了创作欲望。“我未来也要将我们南区的故事写到歌里。”
“周老师,我每天都听您的作品。”来自上塘村的李灿光光叔则是周炎敏的“铁杆粉丝”。一下课他就来到周炎敏身边请教。“朋友们都说我适合唱对花腔,周老师您怎么看?”得悉光叔退休后,十多年来都有练习咸水歌的爱好,目前是恒美合唱团的成员。周炎敏向光叔发出邀约。“明年您一定要参加我们的咸水歌比赛。你们老一辈参与田间劳动,岁月在你们声线里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即使我们专业歌手也学不来的。你的声音很适合唱咸水歌。”得到了偶像的肯定,光叔欣然地接受了邀请,表示一定好好练习。“也希望周老师您多来南区街道演出。我一定捧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区街道十分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乡村民间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创作出一批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南区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区共有84支本土业余文艺团队。南区城南社区追梦艺术团、中山市原唱音乐协会、城南社区群芳曲艺社、良都恒美合唱团等4支优秀团队分别获得资助;恒美合唱团代表南区街道参加“唱支山歌给党听”第八届中山合唱汇演还获得了群众组“铜奖”。“希望通过更多这些送课下乡的活动,不断提升我们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赏析水平、创作水平和演出水平,这些扎根群众、扎根乡村的文艺队伍,定能将持续为南区街道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图/周宏陶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