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革命老区村中山市横栏镇贴边村将“红绿融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有效激活了绿色发展动能,打造出一个具有赓续红色文化精神和现代产业特色的新农村。
▲横栏镇贴边村将红色资源与花木产业、旅游业相融合,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01
英雄树下英雄精神代代传
温暖的冬阳从一棵需数人才能合抱的红棉树上浓密的叶中透出条条光柱,照射在古旧楼房门前的门楣上。让人很远便能看清其上的“中山市横栏镇四沙革命老区联谊会”一行大字。走进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理石碑文,上面的题头写着“一九四七年冬季至四九年十月解放参加革命地下党名单”,其下便是杜桥胜、梁桂权、梁贰玖等81名地下党员的名字。二楼有一个大书柜,柜中摆放着横栏老党员编写的革命斗争书籍,墙上挂着一幅幅横栏四沙革命史的图片。
“四沙革命老区,就是现在的贴边村和新茂村等行政村。20世纪80年代经市相关部门调研确认为四沙革命老区后,横栏镇于1995年把曾作为地下工作联络处的旧址建筑建成四沙革命老区展览室,还在贴边村委会附近建了一幢‘四沙革命老区联谊会’楼房。”12月6日,“中山好人”“先进长者义工”“红色义务讲解员”76岁的退休老教师梁华添介绍,这上面记录的81名地下党员的名字中,有一位叫黄锦福的革命老人,原来也是这里的讲解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和贴边村人,梁华添老师常常到这里来听四沙革命老区的先辈们如何英勇地与恶霸作斗争、为四沙乡民们反抗强征暴敛赢得了胜利的故事。后来为了了解更多,梁华添又接触了20位当年的地下党员。
▲展览室墙上,挂着一幅幅横栏四沙革命史的图片。
“我把他们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标注重点,整理成册,自己有空的时候翻出来看看,试讲一下,渐渐地掌握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又贴切史实的要领。”梁华添告诉记者,面对党员干部、军人、学生等不同的群体,他有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至今,他已经义务讲解100多场,让革命先辈为民谋幸福、为建设富强国家而努力的精神深入人心。
“门前的这棵红棉树,据说已经200多岁了,每年春夏,如火的红棉花挂满枝丫,其后结果,一颗颗种子便随风飘絮,漫天飞舞,生生不息;我希望我们的革命精神也如此,将英雄的精神代代传播,为开拓新的事业砥砺前行。”梁华添表示。
“确实,从1949年到如今,我们贴边村人没有忘记革命传统,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发展生产,大力壮大集体经济,因而我们村集体经济一直领先,创下了多个第一,让革命老区村在新时代创下新辉煌。”今年78岁的贴边村前书记梁明根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后,该村大胆开拓,积极以现代化思维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贴边村“红色引擎”又在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中,有效激活了绿色发展新动能。
▲贴边村党群服务中心。
02
红色旅游带动村级产业优化提升
走在贴边村的街道小巷中,随时可见手捧鲜花的群众从鲜花店中出来,一档档金鱼摊生意兴隆,啤酒街虽在白天关起了大门,但门前豪华的装潢、还带有水迹刚清洁的地面,可以想象出其夜间的热闹与繁华。不远处,是气派的美逸酒店,还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胜球广场,这是横栏镇第一家星级酒店、第一家大型企业广场。
那一年,当听说中江高速要建设,可以为村民带来致富路时,最快完成征地任务的是贴边村。那一年,听到横栏镇被批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时,最快腾出土地的也是贴边村…… “革命老区村干部就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贴边村的党委书记梁玉萍表示,横栏镇贴边村通过“红绿融合”,将红色资源与花木产业、旅游业相融合,有效探索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道路,带动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贴边村四沙革命老区联谊会。
目前,贴边村中除了在现有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将曾作为地下工作联络处旧址的建筑翻新修缮为四沙革命老区展览室外,还深入挖掘收集张翼枫、吕胜、冯二梳等中共地下党员等红色人物历史故事,打造集村情党史展示、党员教育培训、综合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同时,贴边村创新打造“党建引领+特色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横栏镇作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优势,依托举办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的契机,深化四沙革命老区展览室及四沙革命老区联谊会等红色文化资源,规划红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带动村级产业优化提升。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柯颂 通讯员 吴桂钊 冼桂杏
◆图+3、视频拍摄/记者 易承乐
◆视频编辑:陈晨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