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村位于五桂山主峰腹地,经过多年发展,南桥从以往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村道整洁、绿树成荫、花草飘香的文明村。
近年来,南桥村更是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发挥生态保护区优势,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集党史学习教育、自然旅游、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美丽宜居村,将“红色血液”输入“中山绿肺”。为加快南桥村建设进程,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快速响应市委“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工作部署,迈大步子干实事,转作风争当排头,主动出击、主动作为,为村民提供更加用心、贴心、放心的“家门口”服务。
开展乡村工作要脚踏实地
近日,记者走进这条隐藏于静谧山林的村子,一条巨型“红丝带”金属雕塑飘逸在珠江纵队广场上,两名义警正指挥车辆停入划线车位,一群志愿者带齐工具四处游走清洁乡间村道。
“我们脚下踩着的这块区域,以前是一片荒芜的泥地。经过升级改造,现在这里成了村民休憩的好地方。”南桥村党总支部书记冯秀凤介绍,去年以来,五桂山街道以南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区为核心,以红色文化游览区、红色旅游休闲区为两翼,建设三大生态宜居区的“一核两翼三片区”总体布局,投入1500多万元财政资金,将南桥村打造成中山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红色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示范点。
冯秀凤告诉记者,当时广场在建时预计工期为一个半月,但期间部分村民反映,建筑材料堆放影响了出行。于是,村委立即与施工单位协调,将建筑材料移到其他合适的位置,同时保质保量加快施工进度。“最后我们将工期缩短至20多天!现在就剩篮球场在加快建造了。”采访时,冯秀凤的电话不断响起,大小事务接连不断。
在村里,每一位村委工作人员都身兼多职,大至乡村设施建设,小至处理村民家长里短。钟勇文目前负责南桥村的消防、安全监督、反邪教、征兵等多项工作。他每天走街串巷,到企业检查消防设备、挨家挨户走访查看是否有电动车违规充电现象……收集、记录好村里的各项情况和数据。“这都是每天一步一脚印跑出来的数据和资料,不是在电脑上动动手指就能有的东西”。
围绕村民村务开展工作的黄世杰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干部,2019年退伍后回到五桂山工作,去年9月份怀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回到阔别多年的南桥村。“其实我小时候就举家搬到石岐生活了,对南桥村仅有儿时的一些回忆,但这里的乡土人情指引着我回来。”黄世杰说,刚到南桥村工作时恰逢人口普查工作开展,他每天拿着表格资料上门登记,有时候白天村民外出了,他只能夜晚加班加点继续上门。“累吗?”“不累,反而是一个熟悉村民的好机会!以此为开端,经过大半年的深入工作,这里900多位村民我都认识了。”黄世杰说。
黄世杰坦言,经过这一年多的乡村基层工作,他一改以往对乡村工作的刻板印象。“曾经我以为乡村工作就是喝茶看报,但真正接触了才知道基层工作的不容易。要懂得处理大事,也要懂得处理鸡毛蒜皮的杂事,还得修炼各项办公干事技能”。
乡村变化看得见,赢得村民赞声连连
越往村里走,生活气息越浓厚,乡道旁的绿植郁郁葱葱,成熟的杨桃从树上跌落,一栋栋乡村新式别墅一户紧挨一户。来到老党员黄和平家门前,他熟稔地与黄世杰打招呼,两人用客家话交流了一番。黄世杰的客家话是到了南桥村工作后才学的,他说这样能更好更快融入村民,为他们提供更贴心、接地气的服务。
坐在杨桃树下的石凳,黄和平指着自家两层乡村别墅说:“以前我们住的是小房子、平房,现在盖起了新楼房,旧的小平房改做谷仓,放点蔬菜、米面。”今年76岁、党龄已有50年的黄和平走遍了南桥村现有的9个自然村、1个新建村,也见证了这些年南桥村的变化。“环境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泥路,现在铺上了水泥和沥青;以前晚上不敢出门,黑漆漆的不安全,现在都装上了路灯;路面干净没有垃圾,经常都有志愿者来搞清洁,村委还引导大家开展垃圾分类。”
“现在的村务工作量大而复杂,很庆幸这一届新的村‘两委’班子和工作人员都是能做事、有责任感的。他们有计划、有想法,经常加班加点,一项接一项逐步建设好南桥村,我对他们充满信心!”黄和平说。
今年,槟榔山片区融合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抗日义勇大队卫生站旧址等红色元素,与和平村连点成线,打造南桥精品乡村路线。目前第一期改造项目已完成公共厕所建设,规划建设了停车场,投入600万元建设了英雄广场和公园,进一步改善了村庄环境,提升了古氏宗祠周边景观,便利了居民生活和游客观光。
和平村是南桥村下属自然村,该村美丽宜居村建设的6期项目中,目前已完成三线改造,院墙改造、中心公园建设等项目。据悉,今年南桥村委会将继续投入500万元完善产业配套,植入农家乐、餐吧、民宿等,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此外,村委会还计划在和平村新建创业孵化中心、和平饭店、和平精品民宿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观山、戏水、溯溪、赏竹的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带动文旅项目进驻,活化乡村内动力,将小乡村打造成“网红村”。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陈结婷
◆图+1/记者 易承乐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