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山革命老区村(41)南头低沙村:改革创新谋发展,村民“富了口袋富脑袋”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11-3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市南头镇低沙村,下辖朱槽、北河、黄鱼涌、聚财、聚隆、深滘6个自然村,70多年前,这里是中山抗日根据地,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山革命老区村。2001年,低沙村与民安村合并为民安村,后改为民安社区居委会。11月24日,记者探访民安社区,探寻那段红色历史,记录老区村的发展变迁。

继承遗志
让村民口袋和大脑都富起来


行走在民安社区的街道上,目之所及,除了绿色,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厂房,以及鳞次栉比的居民自建房。而在40年前,这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只是种植经济作物、养殖鱼虾。

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冯暖霞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低沙村是最早成立党支部的村,当时的党员只有梁建荣、梁仕坤、梁伟文3人,他们反霸抗税、抗日救国,1945年5月23日,低沙村人民奋起还击,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冯暖霞说村民们倍加珍惜那段革命历史,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风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民安人让昔日的贫困村改变了模样。在民安社区日新月异、居民进入小康生活的同时,社区年集体收入增加到近2000万元。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脑子也要富起来!”冯暖霞说,近些年,社区党委高度重视辖区新老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和美民安”乡村文化建设品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我们成立了文体社团,创新打造‘民安之声’合唱品牌项目,修建‘四·一二’史迹展览馆,创建红色文化阵地;推动五人飞艇传承,发展非遗文化,以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改革创新
村里的穷小子变成了“大老板”


“民安社区居民依水而居,围水造田,种植稻谷、养殖鱼虾,以前尽管辛劳,却生活清贫。”提及往事,如今已是民安社区第七居民小组组长、中山市鸿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梁安华感慨万分。这时,他正在民安社区一处旧厂房改造现场指导工人施工。

说起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梁安华直言不讳:“当时,家里太穷了!小的时候,我种过田、看过鱼塘、做过小工,仍旧没多少钱,日子过得很紧张。”变化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到村里投资办厂的老板越来越多,老板们需要厂房,而梁安华看到了商机。1979年,梁安华拉了几个人,去到河对面的顺德包工程,慢慢在民众和阜沙帮村民建房子。后来,他还跑过摩的,开过饮料厂。有了点积累后,他重操旧业,进入建筑行业摸爬滚打。

时间来到2000年左右。南头镇家电企业蓬勃发展,梁安华带着建筑队重回老家低沙村,拉工程盖厂房,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成立建筑工程公司。如今公司越做越大,已经成为拥有员工600多人,年产值2亿多元的企业。

经济发展
外地孩子越来越多在村中就读


民安社区第三居民小组组长由民安小学老师崔日江担任。2004年大学毕业后,崔日江回村当了一名教师。

崔日江回忆说,刚开始村里两个教学点共600多学生,基本都是本村人。2005年新民安小学建成后,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外来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如今全校1496名学生,外地学生占比56%。“这个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看好我们村的发展前景,乐于在这里工作,所以有信心让孩子在本地接受教育,同样,我们本村人也更愿意留在本村发展。”

在崔日江的眼里,民安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而这样的态势,一直在延续。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卢兴江 王伟
◆图+2、视频拍摄/记者 易承乐
◆视频编辑/刘建满
◆编辑:唐益 
◆二审:蓝运良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启动防汛(防暴雨)III级应急响应
原创 17496人浏览   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