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0月30日,市委书记郭文海到中山履新后的第一个周末,利用一整天的时间,主持召开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把中山新局的起手,落子在转作风上。随后,全市上下掀起了“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大讨论,旨在把干部群众求变、求突破的热切期盼,汇聚为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磅礴动能。
本报今日起推出“风从乡村来”栏目,带着问题走进村庄,挖掘基层作风建设大讨论亮点和做法,敬请垂注。
▲中山市板芙镇里溪村。
“三线改造怎么推进”“公共设施如何重新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覆盖面如何进一步扩大”……11月15日,在中山市板芙镇里溪村远近闻名的“屋仔树”下,村民、村“两委”干部围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把一个个事关村民利益的话题摆出来,以空间距离的“减法”,换干群凝聚力的“加法”,大榕树下俨然成了村民的“议事厅”。从群众围着干部“转”,到村干部围着群众“转”,里溪村“两委”干部积极响应市委“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要求,更主动地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切实做到大小事务有人管、有人问,让村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01
大榕树下
午后微醺的阳光洒落在青葱的山峦,沿着里溪村的乡间小道一路向前,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掩映在绿树中,沿途村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随处可见,田头、树下还有不少村民趁着冬晴,三五结伴散散步、聊聊家常。
里溪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范展颢刚上任不久,但为了村民的事很上心。临近傍晚,眼看案头的工作忙得差不多,于是他赶在村民做饭前的空闲时间进村,听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
“好端端的石椅为什么要拆”“拆了也不能扔,还可以继续用嘛”“反正我不同意拆,不然以后来到这都没地方坐了”……来到里溪三宝之一的“屋仔树”前,刚跳下自行车,范展颢就听到了村民的议论。
“屋仔树是我们村的网红打卡点,很多游客来拍照发现,但这套石椅挡住镜头影响拍摄效果,所以我们想帮它挪个位置。”范展颢心平气和地解释着,很快就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并征得了同意。根据村民们反映的树下石凳有些没有靠背,老人家坐起来不舒服,范展颢回应,以后新安装的凳子将“又舒服又好看”,请大家放心。
▲里溪村村民与村干部一起商讨公共场所休闲设施摆放。
“屋仔树”见证了里溪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村里的很多“重大决策”也都是在这棵大榕树下敲定的,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议事厅”。“每一名村民都是村务的决策者,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们当家做主。”
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古翠焕是“95后”,同时也是村里最年轻的干部。她说,转作风就应该从村干部自身转起,首先是从“案头”转向“村头”,转向村民的“心头”,主动当好村民的服务员。“其实只要和村民拉近距离打成一片,村民就非常支持村里的工作。”
“村民事无小事,所有的诉求都要当回事。”在古翠焕看来,群众的利益无小事,也只有彻底转作风把群众的事放在心头,服务群众主动而为,才能在基层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里溪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古翠焕与村民沟通环境整治的细节。
02
一脉相承
上世纪70年代,里溪在广东农村改革史上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谈起当年那段“威水史”,村“两委”干部兴致勃勃地带领记者穿过乡间阡陌,来到了月山下巷的田野边上。“看,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目光尽头的山麓下,正是当年联产到劳改革的原点——“五边地”。
1976年下半年,时任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冒着坐牢的风险,带领村民们推行“联产到劳”改革,将山边、路边等五种土壤肥力差、较偏远的落后田地,首先确定目标产量,再把劳动责任分配至试点农户。改革迅速激活了农户和农村的生产力,证明“五边地”也能实现丰收,让试点农户有了较充足的余粮。第二年,“联产到劳”改革逐步推广到里溪大队的6个生产队,村民的温饱问题渐获解决。余粮可用于饲养三鸟;跳出“大锅饭”桎梏的农户除了努力耕作,家中剩余劳动力还可跳出农村务工或做点小生意……昔日“落后大队”逐渐焕发生机。里溪不仅因此成为广东探索农村改革的先行地,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
▲村干部与村民拉家常。
回望过去,里溪改革留下了林德成等干部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的精神财富,这也正是中山人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正是一次一次“里溪式”的改革,推动中山“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世人瞩目的“广东四小虎”之一。
但着眼当下,经过多年发展,粗放式的“改革红利”开始消减,中山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发展动能不强、城市功能不完善、市级统筹不够和镇街资源分散、营商环境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全市如此,里溪亦然。
解放思想再出发,扭转作风开新局。
“今天的我们,仍需从当年的里溪改革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再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担当作为,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突破口。”2020年,古翠焕下定决心放弃城里工作,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回村一年来,古翠焕和其他村干部一样,经常骑着车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拉家常听诉求,务实的工作作风打动了村民,获得认可。
古翠焕感概,转作风不是停留在会议室、口头上,而是要转变为切切实实的行动,让最基层的群众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特别是在乡村刮起新风,干部带着群众干,凝心聚力开新局。
▲里溪村种植的“网红草”。
03
擦亮底色
近年来,里溪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着手着力,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口袋公园、村史馆建好以后,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村里未达标水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变化,村民都是看在眼里,记到了心上。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里溪村干部穿梭在乡间小路,与老百姓打得火热,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们的村干部都是有商有量的,既然是为了村子发展好,我少种点瓜果也没什么关系。”村民梁阿姨得知村里准备在她家门口开辟一块休闲健身用地,当即表示主动配合工作,尽快清理掉闲置地上的农作物。
“市委召开‘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会议后,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更多去乡间田头走一走,常到村民家里坐一坐,听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认真研究村子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头’。”古翠焕说,这是作为一名“新手”村干部的“必修课”。
▲村民在“网红草”地上走过。
“村民的理解就是最大的支持,更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里溪村党总支书记林国厂介绍说,这些年,里溪不断做实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基石,擦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随着三线整治、未达标水体治理、微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同步进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里溪村产业发展方向也随之清晰。
只要作风问题这个绊脚石彻底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再出发开新局。据了解,里溪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凭借好山好水好风光,持续全面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农村干部培训、湾区红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四大基地,展现里溪红色文化、改革精神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魅力。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陈伟祺 吴森林
◆图+6、视频摄制/记者 明剑 易承乐
◆视频后期/陈晨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