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西江水,碧波如长卷。裕安水闸之外,旧时码头残留,两叶扁舟停泊。岸上古树所在,是老辈口中的开村源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很繁忙,大家划船载着甘蔗来换红糖……”驻足码头之上,小榄镇裕民社区党委副书记黄雪芳不禁回忆起儿时景象,从包产到户到万元户诞生,从发展工业到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几十年间,裕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裕民社区是中山革命老区,1939年开始有共产党员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民社区下属的裕安、智和(志和)等10个村庄被评定为解放战争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
尽管历史遗存无多,但对于革命老区这个称谓,社区的老人甚至年轻一辈,并不陌生。“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敢拼敢闯。改革开放后,我们发展的比较早。”在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志强看来,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裕民社区特殊的精神特质,成就了产业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繁荣景象。
延续“闯”的精神
车间生产线轰鸣运作,机械手臂忙个不停,中山市锐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桂安背着双手,一遍遍查看生产情况。
66岁的郭桂安是社区最早一批出去“闯”的弄潮儿。
“那时候大家都想出去闯一闯。”在中山市锐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桂安回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担着风险承包专场,到外地企业打工,再到自己经营企业,郭桂安遇到了无数难题,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儿和拼劲儿,创办了两家企业。
“以前没有一个寒假、暑假闲在家里,每天都来车间。现在也一样,代步车一年至少要跑8万公里。”郭桂安的二儿子郭伟添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很早就接触企业的工作。尤其让他佩服的是,10年前,50多岁的父亲开始二次创业,选择与老本行完全不同的五金制品行业,开创了中山市锐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短短十年之间,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众多知名手机、家电、汽车等智能制造企业的合作伙伴,为智能制造生产线配套无人运输“仓储笼”,一跃成为业界第二大规模的隐性龙头企业。
“我们会像父亲一样,坚持把制造业本行做好,一直坚持下去。”大儿子郭锐添说。
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又一批像郭桂安一样的人闯了出去,他们中的很多人成就了事业,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业。裕民社区形成了一股发展经济的良好氛围,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和开发建设力度加大,裕民社区引进了一批企业,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这栋楼是我们集体的物业,去年引进了一家企业,整栋楼出租出去了。”约800米长的志德路上,两边众多物业被大大小小的企业占据,其中不乏规上企业。当地村民组长林秋金介绍,有了企业扎根,直接拉动了村里的集体收入。
记者了解到,如今,裕民社区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建筑材料、家用电器、五金制品、办公家具、日用制品等优势产业长足发展,社区共有52家规上限上企业。2020年通过镇“三资”交易发布厂房、土地鱼塘等招投标项目,社区、居民小组共发生交易59宗,交易总金额合计9670万元,社区居民小组两级实现工农业总收入达21.95亿元,同比增幅8%,社区、居民小组两级集体可支配收入8773万元。
加大投入民生
下午3点,位于裕民大道76号的裕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热闹起来。二楼软包装的亲子活动区内,小朋友们在开心地玩着积木和玩具。对面的曲艺社内,装备齐全的老年乐队奏响了音乐,两名老人站在台前领唱粤曲。
这栋5层的服务中心,今年1月份正式落成。中心还设置了妇女之家、图书室、党员之家、志愿者之家、法律服务室,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这栋楼原来租给一家企业,每年租金10多万元。现在我们每年投入10多万元,还花了100多万元装修。”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志强说,革命老区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中,社区走在了前面。进入新时代,在服务民生方面,社区也不能落后。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区果断决定放弃每年10多万元的租金,为社区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以前我们的曲艺社只有30多平方米。”曲艺社负责人张洪彩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阵地,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陈志强说,类似放弃增收加大民生投入的“减法”还有很多。比如,社区投入1500多万元,并筹集资金,建设了裕民小学,解决群众子女就学问题;社区还保留了社区的黄金地块,建设1.1万多平方米的裕民广场,装置体育运动、儿童娱乐等设施,如今这里成为群众休闲的宝地。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图+2、视频拍摄/记者 余兆宇
◆视频编辑/刘建满
◆编辑:汪佳
◆二审:蓝运良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