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50)从环保“模范生”到“国家生态市”,中山全力构建生态宜居城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9-0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就以涵养水源、造林绿化、净化空气为重要抓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道路。1998年,中山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中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如今,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已成为中山的一块金字招牌。“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中山正继续加码,全力构建大湾区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之城。


▲紫马岭公园。记者 缪晓剑 摄

一位普通居民心中的“宜居之城”


8月29日一早,家住南区恒大绿洲小区的邱丽萍一家四口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的翠湖公园。选择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公园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孩子可能会入读距离公园不足百米的中山纪念小学,想提前探营;二是早听说翠湖公园有段特殊的故事,想实地感受一下。

从博爱路上翠亨快线,驾车不到半小时,邱丽萍一家就到了翠湖公园。

当天虽是周末,邱丽萍发现翠亨新区的工地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碌。出乎她预料的是,工地的厂房正在建设,可是新区道路已经四通八达,路边的绿化草坪、树木等都已到位,一些公园、学校已经开放。

实际上,翠湖公园从2017年开始已经对外开放。这个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一个深70多米的废弃采石坑,经环境整治后,摇身一变,成为许多市民前来打卡的网红公园。公园两侧是正在建设的科技金融新城项目,邱丽萍所不知道的是,翠湖公园也是该项目的城市生态配套综合性休闲活动区。

产业发展生态先行,这是翠亨新区正在走的绿色发展之路。


▲翠湖公园。(图片来源:翠亨新区)

一家人逛完翠湖公园后,驱车来到不远处的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翠亨新区起步区珠江口横门西水道的咸淡水交汇处,规划面积625.6公顷,长5.4公里。邱丽萍说,他们还是2019年底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开放后第一次到访,“总体感觉公园很大,可看的东西确实不少,孩子看到水生动物后,非常开心。”

“十年前,我从北方的省会城市来到中山工作生活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就是看中中山的生态环境,这里到处是免费的公园,空气质量很好,四季鲜花盛开,确实很美,适合居住。”提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邱丽萍显得非常满足。

从环保“模范生”到“国家生态市”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市政府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涵养水源、造林绿化、净化空气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查阅中山市志后,记者发现,上述发展理念并非一句口号。

中山1990年便开展了整治岐江河行动,对“一河两岸”12家污染企业果断实行了“关、停、并、转、迁”;对当时的5大糖厂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水排放;改进西河水闸引水冲污,建成城区九曲河、洪家基涌和方基涌的清污分流覆盖工程。

一张黑白老照片反映的正是当年对九曲河进行的清污分流覆盖工程。这张“穿越时空”的照片里,身穿白色短袖衬衫、头戴草帽的工人正在烈日下施工,前面河道清淤后,后面就用水泥板覆盖了河面。

此后,领导牵头、部门联合、全民参与,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行动一刻没有停歇。

1998年12月10日,中山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成为中国环保领域的“模范生”。


▲五彩中山。记者 夏升权 摄

拿回第一个“国字招牌”后,中山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999年12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山市成为第四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默默耕耘五年后的2004年,中山如愿以偿,收获“全国生态示范区”殊荣。以此为契机,中山再度调高目标,希望创建国家生态市。

这个目标涉及众多指标,很难实现,中山一瞄就是7年。为什么目标很难实现?查看当年媒体的报道发现,彼时,中山全市只有城区一个中嘉污水处理厂,其他所有镇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全中山也没有一个垃圾处理基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很大难题,然而,电子废物和废旧机动车带来的新问题接踵而至。

另一个让人心焦的现实是,全市比较大的内河涌有298条,调查结果表明,内河涌水质73%不达标,流经城镇中心区河涌90%不达标,部分发黑发臭。

面对难题,中山没有退缩。从2005年开始,全市开始下大力气推进内河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物处置、生态绿化、生态保护、湿地恢复、矿山复绿、生态农业、食品检测、污染监控、优美乡镇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以污水处理为例,至2010年,全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建成了2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系统,日污水处理能力达9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能力是上世纪末的近十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级市。

时间来到201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就创建生态市项目展开严苛的验收。当年7月15日,中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主动出击守护底线


今年8月20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耀杰率执法和环保技术团队,邀请了两名漂染行业专家,前往中山海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企业污水治理进行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该公司是民众镇沙仔工业园区印染及化工废水集中污水处理单位,承担着园区48家企业的废水处理任务,日处理印染废水约2.6万吨、日处理化工废水约150吨,处理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不仅关系到园区印染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更关系到中山的生态环境。

专家组进厂后,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细致查看,寻找企业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企业代表立即表态,将以最快速度进行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改造,通过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污水治理水平。

此外,今年以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还主动与周边城市开展联合执法,解决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中山和珠海上半年出动执法人员336人次,检查企业101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8宗。

这是点上的行动,而面上行动则更加有力。


▲岐江公园。摄影 记者 文波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山在强化执法行动的同时,还将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视为重中之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协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建立了广东首创、具有中山特色的纵横向结合的区域统筹型生态补偿模式。补偿标准也逐年提升,中山市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总额从2015年投入1.04亿元至2020年投入2.71亿元,到2021年投入2.8亿元,资金规模连续七年递增。

近年来,中山还在编制发展规划、划定重点项目、制定工作方案方面提前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早在2014年,《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年)修编》经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于当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实施。

中山还编制了《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设计了6大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规划了15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覆盖全市社会建设的各方面。

中山印发了《中山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划定了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黄圃省级地质公园、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法定保护地为生态保护红线区。

“荣获国家生态市后,中山继续向生态文明市的目标迈进,随后三次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卢兴江
◆编辑:唐益 
◆二审:陈彦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716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644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