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45)1955年,毛主席为中山青年写下“四最”按语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8-0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近期,一条历史影像资料在网络走红。视频中,一群青年为了缓解当年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由团小组倡议、经过党支部组织起来的青年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赶进度,带动周边社员加入备耕入泥的行动。这是发生在60多年前,轰动中山的一桩事件。

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合作社青年突击队》一文写下“四最”按语,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山青年。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四最”按语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历久弥新。

今年4月29日,共青团中山市委会认定首批133支中山市新时代“四最”青年突击队并发出开展“百支青年突击队 百日攻坚大会战”的号召,又一代青年握紧历史接力棒,奋勇投身中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中。

【史海钩沉】
生龙活虎的青年突击队“战天斗地”


站在位于民众街道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公园,看着墙壁上泛黄的老照片,今年79岁的潘月兰思绪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60多年前,地处珠江出海口的中山,常年遭受积水内涝和咸潮的威胁。1954年底,一场旱灾袭来咸潮倒灌,稻谷损失惨重。潘月兰回忆说,当时的人们想到了入泥的办法,将河道浅滩处的淤泥运到田地的低洼处堆高农田,以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然而,这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农业生产形势,在上级团工委派驻新平乡工作组的指导下,第九农业合作社青年突击队就这样成立了。

《民众风物》记载,中山县第十区新平乡(沙田区)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是在1955年春天全乡掀起备耕热潮时,由团小组倡议、经过党支部组织起来的。青年突击队成立后不仅站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最前列,而且在春耕、夏收、夏种等经常性的农事活动中奋勇争先,当时社里的副主任梁务仔感慨道:“有了这个生龙活虎的突击队。天大的困难都化为乌有!”

“青年突击队顶呱呱,碰到石头当蔗渣,落雨当冲凉,月光当太阳。”从潘月兰口中的一首顺口溜,便可窥见当年劳动条件的恶劣,青年突击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精神也显露无遗。

据介绍,青年突击队共有成员36名,年龄最大的不过25岁,最小的仅有13岁。最开始他们开展的是“肥田入泥”等劳动竞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一条条运泥的小船如离弦之箭,穿梭在田埂内外,开展劳动竞赛下,生产效率空前提高。随后他们还想出了给番薯苗“盖被子”、在水盆上点水火灯消灭害虫等方法解决生产中的困难;还会适时开展文体活动,鼓舞青年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生产当中。他们用饱满的精神,善于学习的科学态度,克服了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技术不高的客观条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在他们的影响下,1955年,中山县131个乡建立青年突击队,第二年发展到524个,人数多达11948人。同年9月,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篇章写下按语,盛赞了这支青年突击队。

【砥砺前行】
新时代青年突击队继续勇挑重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山重振虎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新时代对中山青年提出了新要求,一代又一代中山青年握紧接力棒,奋勇投身各项“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中。

夏日的伶仃洋畔骄阳似火,“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设如火如荼,近期又完成了多项关键节点建设。一支由“高精尖”人才组成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湾区鲲鹏”智能建造“四最”青年突击队不断传来好消息: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首座主塔的封顶、在深达37米的水下成功对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个爬坡管节、顺利架设首片60米混凝土箱梁……

6月的一天,船只稳稳靠在西人工岛的岸边,青年突击队队长刘健就迫不及待地奔赴施工现场,听闻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产生了新的实验数据,他立刻赶往科研的第一线。眼前这个青年骨干,2010年从美国一家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公司辞职,毅然回国,用6年的坚守与奋进实现了深中通道的立项。

超级工程伴随着超级难度。进入建设阶段,深中通道建设遇到的困难并没有比立项时少。世界范围内,与深中通道这座“超级工程”相仿的案例比较稀少,无法积累太多可供参考的数据。因此,在设计技术方案或现场施工时,常常会遇见许多头一次碰到的难题。作为深中通道核心技术团队,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湾区鲲鹏”智能建造“四最”青年突击队每次都能勇敢担当,攻坚克难。

去年5月,得知已经架设完毕的110米钢箱梁因为规范变动而亟需调整,团队立刻重新制定方案,确保超级工程经得起考验。今年6月以来,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多个节点屡屡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又将深中通道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陆续编写成册,以供后来项目和建设者参考。青年人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这片热火朝天的超级工程工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健说,他和他的团队正通过科技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成套技术标准、工艺和装备,为交通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这一代青年的积极贡献。

不同战线里展现“硬核力量”

岐江河畔白鹭纷飞。坐落在石岐街道核心地段的中山华侨城格子空间日前已经对外开放,以“过海·时间——河流与渡口上的中山”为主题的三场展览是中山华侨城继城市展厅开放后,再为中山市民全新打造的艺术空间。从6月底到12月31日,市民免费前往现场参观这三场展览,可从中追寻中山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

走进格子空间,仿佛穿梭时光隧道。珍贵的历史影像、逼真的艺术造景、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让你对中山这座8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多一分热爱、了解和遐想空间。这一艺术空间的打造离不开一群青年人将近大半年时间的实地走访、田野调查和艺术呈现。她们就是中山华侨城在地文化研究传播新时代“四最”青年突击队。

突击队队长姜玲珑告诉记者,中山华侨城欢乐海岸是一个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旅游、主题娱乐、文化体验和高端商务为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目标是打造中山市乃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明星项目。当总公司提出要挖掘本土在地文化策划推出中山华侨城格子空间,将中山本土在地文化通过展览耳目一新地呈现在市民面前时,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感到重任在肩。他们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还深入沙溪、港口、南朗街道、西区街道、石岐街道等多个镇区走访、探店、访谈、头脑风暴,挖掘本土最地道、最具风土的文化元素。

“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这是明朝香山(今中山)诗人伍瑞隆在《石岐晚渡》中对夜晚岐江边上人们乘着扁舟摆渡至对岸的描绘。本次展览的一个石岐暗渡的造景中,队员们通过艺术造景的重现让市民重新回到的那段时光。

姜玲珑回忆,当团队港口镇田野走访时遇到手工木船制作传承人罗氏父子时,就萌发重塑香山八景之一石岐晚渡的构想。与90后传承人罗志明说到格子空间展览的构想后,大家一拍即合。然而工期赶、手工木船制作繁琐,光靠罗志明一个人在短期内完成造景任务无疑十分艰巨,青年突击队的成员在关键时候又一次站了出来。

“我们突击队成员是中山华侨城项目不同业务部门中的优秀团员青年组成,大家本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就非常忙。然而每次下乡调查大家都很积极。”拍打着船上蹭亮的木板,姜玲珑自豪地说“这可是我们突击队的青年们调的油漆、一起装饰的船帘。当船造好了之后,我们一群青年人与一群本地老手艺人一起把船共同搬下水,这样的场景就像是我们两代人一手一脚一起将这项文化瑰宝延续下去。”

【展望未来】
让“四最”成为中山青年最闪亮的底色


133支新时代“四最”青年突击队在不同战线展现“硬核力量”的同时,今年5月,中山青年“四最”按语主题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结束后,一场围绕“四最”按语的学术研讨会在民众街道举行。省内十余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与征文获奖青年代表、中山市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围绕“四最”按语开展研讨,就如何传承和弘扬“四最”按语提出了建议看法。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王英俊认为,新时代中山青年要继续践行“四最”按语,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重重困难挑战的人生征程中,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才能以梦为马、乘风破浪,书写不辜负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博士庄新岸建议,要把过去、今天与未来串联起来,将“四最”按语与时代命题结合起来,与中山的实际结合起来;将青年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融入中山重振虎威的生动实践中,才涌现出更多 “四最”青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申群喜则号召,“四最”按语不只是60多年前那一代中山青年的荣光,必将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生动实践写照,我们这一代中山青年要宣传好、弘扬好、实践好“四最”按语,让“四最”按语成为中山青年最闪亮的青春底色。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团市委正着手谋划推动第二批青年突击队的组建和认定工作,并在年底进行新时代“四最”青年突击队标兵评选。目前还在全面推动青春建功工作矩阵,“岗队号手”品牌全盘启动,带领中山青年立足岗位,投身“攻坚2021”,争当新时代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陈家浩 见习记者 黄靖怡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益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3515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