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43)沙溪圣狮:昔日“一面旗”,今朝“精品村”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7-2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964年2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关于全省农村学习圣狮大队的通知》,随后,2月27日《南方日报》以《圣狮——全省农村革命化的一面旗帜》为题,用近3个版的篇幅报道了圣狮大队的改革经验。文章指出:“中山县沙溪公社圣狮大队,几年来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雄厚的集体经济,崭新的生产面貌,和革命化的农民的鲜明形象,成为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的光辉榜样。”

圣狮村的发展尽管经历了不少的坎坷,但从未停步。时至今日,沙溪镇圣狮村在中山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着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垃圾房、公园、道路、农贸市场等得以更新升级,“市级美丽城乡精品村”建设如火如荼。

史海钩沉


●全省掀起“学圣狮,赶圣狮”高潮

通过《广东党史》1997年第1期记载的内容,以及作者邱霖巧所写的《遗落的明珠——50多年前圣狮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一文,记者揭开当年圣狮大队的面纱。

根据记载,圣狮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54年,圣狮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这年,凭借“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初级社的29户人家团结合作,不惧自然灾害,获得了平均亩产510斤的丰收,为合作社积累了500只母鸭,买了3头耕牛和3套农具以及300元现金;

第二阶段始于1956年,圣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村党支部响应中央的号召,将7个初级社合并为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胆创新,进行水利建设,获得成功。随后的两年中,公共积累增加到51201元;

第三阶段始于1958年,在天灾和人祸双重影响下,粮食减产,村民难以为继。这个节骨眼上,圣狮党支部注意做好群众工作,提出党员要“劳动带头,吃苦带头,关心群众生活带头”,安抚群众,使群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959年农业再获丰收;

第四阶段始于1960年。在进入生产发展时期后,村党支部着眼于纠正存在于社员中的不利于发展生产的思想,如忘本、不劳而获等,团结社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累资本,发展多种经营,圣狮走上了致富之路。

《南方日报》的文章用一组数字说明了当时圣狮大队的情况:1963年,粮食产量全(村)大队平均每亩1122斤,比1956年将近翻了一番,完成国家任务后,平均每人占粮1000多斤;全大队总收入112万元,其中农业占56.5%,工业和林牧副渔业占43.5%;每个劳动力从集体分配的工资平均每月68元,户均收入1000多元;集体福利事业和文教事业繁荣。

1964年2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向全省发出《关于全省农村学习圣狮大队的通知》圣狮自此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全省掀起了“学圣狮,赶圣狮”活动的高潮。

●那个“土水泵”没有让村民们失望

“当时村子太穷了,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圣狮村84岁的阮显强老人向记者回顾了50多年前的那场农村改革。

1954年以前,阮显强跟随父母每天天未亮就出门去田地里劳作,一直要忙碌到半夜才回家,虽然非常辛苦,可是一年到头,却连饭都吃不饱。为改变现状,圣狮党支部下决心搞改革,成立了农村合作社。

圣狮大多数的耕地属于山地,产量极低,想要变成水浇地,就必须将山下的河水抽上来。可当时的圣狮穷得叮当响,买不起十分昂贵的水泵,怎么办?村书记陈华决定自制“土水泵”。这事在村里炸开了锅,受到村民们的极大关注。

陈华主持完成设计后,村里的木匠、铁匠被叫到了村委,大家一合计,土水泵项目就匆匆上马了。几个月后,利用砖块、水泥、破铜烂铁制成的土水泵完成,主要部件耗资仅700多元。

试机当日,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跑到现场,见证奇迹。“土水泵”没有让大伙儿失望,咕噜咕噜就将山脚下的水泵到了山上,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实验成功后,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村里共计建设了8台土水泵,不到6小时,山上的地就全部浇灌完成。”阮显强说,圣狮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1960年,村集体利用积累,率先购置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拖拉机,告别了人工打禾和脱谷;引进了一种叫“迟五百”的优良品质,提高了水稻的收成。之后,还建设了中山最大的晒谷场。“占地二十亩啊!在当时看来,非常的气派。”回忆起当年的晒谷场,阮显强依然倍感荣幸。

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村民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双手被解放出来后,许多人开始集中精力发展工副产业,村里先后办起了猪、牛、鸡、鸭、鹅场,砖厂、灰厂、碾米厂、造船厂、农机厂。

砥砺前行


●“全市最大打谷场”变文化广场

圣狮村位于沙溪镇西北部,建村至今已近900年,面积约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4500人。“圣狮”之名,起源于村内狮山以东的古海湾圣狮湾,圣字为神圣和圣洁之意。

近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圣狮的海傍街,这里曾是“中山最大晒谷场”。不过,记者走访中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晒谷场的遗迹。村干部表示,晒谷场早就变成了工业厂房、农贸市场以及文化广场。当年晒谷场最中心的位置,现在成了圣狮文化广场。

至于当年为圣狮改革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土水泵”、排灌站,村干部说,这也早就找不到了影子。不过在圣狮村民俗馆,记者还是见到了当年村民们使用过的农具,包括风簸等。

●强村富民,经济实现八连增

近年来,圣狮村紧紧围绕沙溪镇“三四五”发展新战略目标,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依法治村、以文立村、经济强村”的治村方略,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集体经济逆境扬帆前进,村民的实惠得到保障,民生工作和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宜居、宜商、宜游新农村基本形成。

圣狮村先后荣获了“珠三角最美生态乡村”“中山市生态示范村”“中山市市级新农村示范市村”以及“中山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圣狮村获得众多荣誉的同时,通过整合零散农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经济稳步发展并实现了八连增。

展望未来


●建设美丽宜居村

2017年5月,陈嘉庆当选圣狮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两年后成为圣狮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主任。“强村富民,建设美丽宜居村,是我的新目标。”陈嘉庆说。

几年来, 圣狮村党委班子带领村民着力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没有更多的工业用地,他们就通过整合农地,引进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农贸市场等壮大集体收入,保持了村集体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集体收入增加后,村民的福利得以提升,村集体平均每年出资500多万元为符合条件的村民持续购买社保医保,每年投入900万元进行分红分配;退休老人除领到人均1200元/月的养老金外,每年还可领到1600元的水果金和慰问金。

在市镇两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圣狮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也得到大幅改变。村里的垃圾房、公园、道路、农贸市场等得到更新升级。2020年和2021年连续入选“市级美丽城乡精品村”。

现在的圣狮村,正按照上级扩大市、镇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的要求,完善圣狮三鸟市场相关的家禽屠宰场扩容工作,已经与华发、新希望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圣狮还紧扣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已经引进中山市后花园农业公司、中山市喜乡田农业科技公司,打造农业生态园区。

陈嘉庆说,新的一年,圣狮村党委将工作目标瞄准乡村振兴。重点解决困扰圣狮村发展的三鸟市场用地及农业转型升级问题。同时,推动中山市美丽宜居村(2020-2022)第二期300万基础提升工程快速落地;推动“旧肉菜市场”、江绕楼沿街商铺、圣狮“旧饭堂”等商业体升级改造,积极引进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整体提升物业商业价值。

经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的同时,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完善村史馆、华侨博物馆、民俗馆等场馆二期建设,发动乡贤修缮有400多年的不可移动文化圣狮洪圣殿的工作也在进行中。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吴森林
◆文/记者 卢兴江 实习生 江明朗
◆图+6/记者 缪晓剑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290人浏览   2025-05-05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2073人浏览   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