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38)中山文化地标,见证解放军队伍胜利会师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6-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回望百年中山的光辉历史,我们不能不提1949年这个年份。这一年10月30日石岐解放,当天中山县城万人空巷,人们为崭新时代的到来而欢欣鼓舞。空气中弥漫了热烈到几乎要燃烧起来的气味,狂欢的队伍大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涌上街头迎接解放军入城,与商铺店面悬挂着的五星红旗融汇成欢乐的海洋。

72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壮阔流动的时间版图,如今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孙中山纪念堂,是当年解放军入城途经之地及会师点,这些经历岁月雕饰的历史见证者,成为了中山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回望历史,我们能从这里汲取精神力量。

忆往昔


解放军进城群众夹道欢迎

72年前,解放军入城路径由华佗庙起,经民生路,转太平路,过孙文西路,入凤鸣路,转出长堤过南基马路,再入孙文西路,最后到达仁山广场(今孙中山纪念堂),两广纵队第一团和中山独立团胜利会师,中山由此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1949年10月30日正值重阳佳节。中山独立团战士在大鳌溪村学校广场集合,沿岐关东路(今中山路)步行入石岐。一万多名欢迎的群众,一早就从南门华佗庙车站,一直排到岐关东路库充村前,行列长达数里。欢迎行列分为工人区、学校区、商人区、农民区、机关社团区五个区域。

“我妈妈擅长打腰鼓,当年也参加了欢迎仪式,她后来告诉我们,解放军进城场景非常热闹,沿途飘扬着车衣业工会连夜赶制成的几千面五星红旗,歌声、鼓声、欢笑声一直没停。”石岐老街坊杨丽霞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气氛热烈的场景。

据1949年11月15日在香港出版的《广东中山华侨》月刊第2卷第2期报道:“行进中,欢迎的工商界、各机关、社团、秧歌队和各中小学全体师生列队鱼贯尾随,沿途高呼口号,情绪激昂,又高唱《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歌声响彻全城,其热闹愉快情形,亦为空前所未见。”

胜利会师不扰民而得民心

当日下午3时,中山各界人民在仁山广场(今孙中山纪念堂)集会,举行欢迎人民解放军暨庆祝石岐解放大会,两广纵队和中山独立团派出部分部队出席大会并接受各界代表献旗。石岐各界代表、两广纵队和中山独立团代表分别发表讲话,庆祝石岐解放。

午后的阳光静静地铺洒在孙中山纪念堂外的树冠和草地上,为它们镶上了一层金边。年近九旬的“老石岐”秦碧霞亲眼见证了中山解放的过程,当她拄着拐杖故地重游时,许多久远的回忆历历在目。秦碧霞犹记得,当时他们一家住在民生路附近的秦家巷,听说解放军进城,家家户户都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争相上前观望。为了看得清楚,她专门从家里搬了凳子,匆忙跟上街坊邻居的脚步来到路边,踩在凳子上踮起脚尖,努力张望。

“入城的时候,解放军们踢着正步、昂首挺胸走来,他们神情肃穆,威严庄重的气势跟以前盘踞石岐的国民党军人完全不一样。”看见人数众多、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和明光铮亮的长枪短炮,小小年纪的秦碧霞感到既陌生又新奇,甚至还有点害怕。后来由于特别的缘分,解放军暂住在秦家巷的祠堂内,在近半年的相处中,给秦碧霞留下了亲切的印象。

秦家巷不大,只有两个祠堂和零散几户人家,秦碧霞的家离祠堂最近,时常能听到解放军演唱《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总会吸引附近的孩子趴在祠堂的门前,朝祠堂内投去好奇的目光。“解放军非常亲切友善,常和我们聊天、说笑,还请我们吃东西,相处得很愉快。”秦碧霞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李的解放军战士,他面相白净,大眼睛炯炯有神,说话的口音也亲切,每次看到秦碧霞这样的小孩子到祠堂附近来,他总是主动过来和他们交谈,像个大哥哥一样。

看今朝


文化地标让城市旅游充满活力

在整个解放游行路线上,途经的孙文西路和作为集合地的仁山广场对于中山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地方。时至今日,在政府的重视保护和开发利用下,它们重焕光彩,各自有了我们更为熟悉的称呼——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孙中山纪念堂。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入口处。这条街充满南国风情,也是中山历史发展与商贸沿革的见证。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后来无数在海外奋斗的中山侨胞,情系家乡,携巨款回故乡建住宅、开食肆、盖酒店,使孙文西路繁华无比,天妃庙、泰东戏院、十八间、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汇丰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就都集中在这里。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重塑孙文西路悠久繁华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于1997年8月20日开始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修复和改造均忠实还原了这条老街的风貌,把具有浓厚广东侨乡特色的“南洋风”建筑惊艳地再现于世人的眼前,在城建结合文化、旅游、商业多方位同步发展上作出了成功探索,中山也成为了继北京、武汉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步行街的城市。如今的孙文西路,是一条充满了南国风情的旅游文化步行街,是游客休闲购物的好去处,徜徉其间,连时光都愿意为它放慢脚步,犹如置身于半个世纪前的年代,过足一把怀旧瘾。

孙中山纪念堂前身仁山广场,原为铁城七星山之一的仁山。纪念堂建成之前,仁山广场是中山的文艺工作者大展身手的演出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有声有色、感人肺腑的宣传抗日救国的文艺节目就是在这里公演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仁山露天剧场开映,因票价便宜、周五周六还有免票电影可供观看,广受市民欢迎。“每当听说有好看的电影,学生们就急急忙忙回家做完功课,吃过晚饭就往仁山跑。”秦碧霞告诉我们,在那个物资匮乏、没有太多文化娱乐活动的年代,看电影成了人们很期盼的一件事。

改革开放后,许多海外华侨回到故乡,组织中山华侨恳亲团,在经济物资上为中山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中山籍爱国港商郭得胜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捐款一千万港元兴建孙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纪念堂从正面看像个“山”字。它的前身是仁山广场,是当年两广纵队第一团和中山独立团的会师地。

建成的孙中山纪念堂外观庄严宏伟、富丽堂皇,高三十五米,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00平方米。1982年2月动工,1983年10月竣工,并于当年11月12日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纪念堂的设计富于新意,从高空鸟瞰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则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的特色。

孙中山纪念堂建成后曾邀请多名粤剧名伶前来表演,如“红腔”创始人红线女、三喉歌后何丽芳等。纪念堂内建有直径26米的旋转舞台,舞台上设计有两个升降台,供表演艺术团换场更替,是当时中山市最大的旋转舞台。

如今的纪念堂也许少了当年的热闹,却多了一份安宁,门外的草坪上常常能看到带着孩子在此散步的老人,高大宏伟的建筑中透出的庄重威严仍不减当年,如同园内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每每看见时总让人不禁心生一种敬意。

展未来


“修旧如旧” 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地标

距岐江桥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座栩栩如生的人力车和车夫、乘客的雕像,这就是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的入口处。徜徉其中,令人恍若置身于数十年前的石岐老街。街区肌理自隋唐时期演变至今,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民国时期,孙文西路步行街融入南洋骑楼与西方建筑风格,成为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独特的民国建筑风貌,街上多处历史保护建筑已有百年之久,成为中山历史发展与商贸沿革的见证。孙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富于新意,此外,这里还分布着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香港中山侨商会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等华侨建筑群。

在网络购物、大型商业综合体繁荣发展的今天,孙文西路步行街和孙中山纪念堂的人气已今非昔比,但这里承载着很多中山人的暖心记忆。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里仍然是他们初次来中山的必去景点,同时这两地也于去年被纳入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中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线路,目前已逐步完善文化遗产游径沿线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停车场、休憩设施等,提高游径沿途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采访中,记者偶遇了从广州前来旅游观光的团队,他们是一群老年朋友。有着十多年导游经验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孙中山纪念堂和孙文西路步行街建筑风格都很有特色,置身其中拍照非常美。

孙文西路片区华侨建筑群凝聚了无数海外华侨华人心血,见证了石岐发展历史,是中山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精神传承载体,承载着无数中山人民及海外华侨乡亲的集体回忆和浓浓的乡情,具有深厚的华侨文化渊源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华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据悉,随着旧城区改造脚步的加快,今年3月底,石岐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局对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沿街立面的56块户外广告进行清拆,目前清拆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中山市城市更新局将继续联合石岐街道办事处以及相关单位,做好清拆后的沿街立面修复,加强对街区户外广告的管理,保护好街区特色风貌。

石岐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山市二八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中标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升级项目,正在做全面调研、制定设计方案,包括定位、周边业态的功能承接、交通循环方案、未来停车等问题,改造提升将以文态、业态、形态的共生相融提升步行街整体形象和消费体验,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地标。


孙文西路步行街将继续改造提升。

步行街目前经营业态为传统零售业,后期将根据整体规划做好业态提升与空间活化,以“修旧如旧”“留住城市记忆”为主旨,打造以民国风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街区。步行街目前主街长度为529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后将延长步行街纵线至1000米,预计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据透露,该改造项目将充分发挥各部门党组织和党员的“红色引擎作用”,深入推进步行街的品质提升,近期正打算申报省级休闲街区。

未来,孙文路文化旅游街区将成为体现中山八百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之路、体现香山文化认同的精神之路、体现华侨与当地居民集体记忆的记忆之路、体现“最中山”的精品之路、体现老城区再生的活力之路。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张倩 陈伟祺 实习生 李思蓓 通讯员 刘建浩
◆图/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汪佳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