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37)队伍从这里集结出发,庆祝中山走向新生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6-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949年10月30日,金风送爽,中山县城——石岐大大小小的街巷一大清早就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五星红旗挂满了孙文路、太平路、民生路等主要街道。在许多殷切盼望的目光注视下,伴着从远处传来响亮的号声,声势浩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挺进石岐,与两广纵队先头部队在石岐仁山广场胜利会师。自此,中山解放,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近日,记者来到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集结出发的大鳌溪学校,只见这幢两层高的岭南风格老建筑上,斑驳的五个大字“大鳌溪学校”尽显沧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忆往昔

中山独立团从大鳌溪学校广场集结出发

1949年10月30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所属各战斗部队4个营和1个自卫总队1100余人以及山区人民团体、学校师生集结在大鳌溪村学校广场,声势浩大。今年86岁的村民郑焕明见证了当天的盛况,那一年,他才14岁,是大鳌溪学校的一名学生。

那天早上郑焕明和同学们6点多便起床准备,大家将童子军装穿戴整齐,手拿木制枪,来到学校操场集合。操场上设有简易舞台,高挂“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红布白字横额。部队早早就在此等候,他们排列整齐,队伍的前头挂上了村里裁缝连夜制成的五星红旗。中山独立团政委、石岐军管会主任黄旭发表讲话后,中山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吴当鸿宣布部队进城纪律和部队进军队列等事项。约上午8点,集结队伍从学校广场出发。


郑焕明在大鳌溪学校广场向记者介绍当年情况。

说到当时的场景,郑焕明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郑焕明说,集结队伍中,中山独立团在前,后跟大鳌溪学校学生队伍,全长约两公里的队伍浩浩荡荡。当时大鳌溪学校组织学生仪仗队进行表演,仪仗队里的十二支小号、八个小鼓齐齐奏响,学生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意气风发。村子里的号手胡金元走在队伍前头领队吹号,一路从大鳌溪学校出发走进中山县城,嘹亮的号声响彻全程。途经的街道,到处可闻中山百姓们欢呼喝彩。

大鳌溪学校见证中山人民的胜利

郑焕明听家里长辈说,大鳌溪学校由本村郑姓华侨捐赠建立。起初,大鳌溪村内有两所小学,一所是丰和学校,另一所是郑氏学校。后来因为丰和学校资金不足,村内郑姓的祖宗元老和郑氏华侨出资建设,将两所学校合并成为大鳌溪学校。解放当年,学校里约有500名学生。大鳌溪学校不仅是中山解放仪式的集结点,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日军向五桂山游击部队投降缴械的地点,是名副其实的革命遗址。

1935年,郑焕明出生于大鳌溪村,9岁时来到大鳌溪学校念书,“那时来这个学校读书,郑姓学生学费、书本费全免,而且还送一套校服。”中山解放当天,他是大鳌溪学校学生队伍中的一员,跟随中山独立团队伍入城,参与了中山解放仪式的全过程。

郑焕明回忆,中山解放前夕,解放军队伍提前到达集结点,在大鳌溪村驻扎了一星期,部队每天都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训练,常常引来村民们围观。解放军部队纪律严明,一周以来训练从不间断,驻扎期间对村民们非常客气。在训练时,解放军大多穿着寻常的便服,“穿的也不是好衣服”,但即使条件艰苦,他们坚毅的目光中仍闪耀着昂扬的斗志,令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解放军充满感染力的优秀精神品质,给年纪尚小的郑焕明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他开始逐渐理解为什么他的叔伯郑焕南以及村子里的其他地下党员这样拥护共产党,积极参与地下活动。

大鳌溪村“变了个样”

谈起解放前后村子里的变化,郑焕明感慨万千。他说,解放以前,大鳌溪村的环境十分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大家常常吃不饱饭,老人和大人们把仅有的粮食留给孩子,年纪大一些的学生们也常常饿着肚子到学校来上课。村子里制毒厂、大烟馆、聚众赌博屡见不鲜。

解放后,村民们齐心协力搞经济、搞生产,村子里的生活一天一天好了起来。1951年开始,郑焕明成为一名警卫员,曾身携三支枪做好保障工作。后来,他先后在多个部门从事政审工作,经历了中山县土地改革运动,并于1969年入党。

郑焕明说,村里后来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在经济上互相扶持,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整顿治安。不久后,不少村民盖上了新房子,村里原本的烂泥路也铺上了沥青,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就连回乡的本村华侨看到大鳌溪村的新面貌时,也不禁感慨“变了个样”:道路变干净了,房屋也整齐漂亮,连以前最担心的治安问题也得到了彻底改善。

看今朝

物业租赁壮大村集体经济

步入今天的大鳌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和谐安详的景象。干净宽敞的街道两旁栽着郁郁葱葱的绿化植物,老人们带着孩子在村子里的健身广场运动休闲,广场上“更新旧村,改善民生,改善生活”等横幅标语被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往住宅区走去,两侧总能看到村民们在家门前栽培的鲜花。路过一栋崭新漂亮的小洋房时,三两个结伴的女人在一旁绿油油的菜地上搭起了一排新的竹瓜棚,交谈间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这里旧房子和新房子交错分布,空地里不知名的野花绽放在阳光下,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的特别韵味。

走进新时代,大鳌溪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了投资发展热土。整合资源,发展物业租赁产业,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大鳌溪村党支部书记黄文立告诉记者,自从村子里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经济,村里的环境愈发好了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愈发富足。合作社中股民824人,去年为本村带来集体收入1270万元,对大鳌溪村的建设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鳌溪村股份合作社的主要收入以出租产能为主,目前博鳌广场、东城里为两个主要的产能区,其中东城里被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为大鳌溪村一年带来600多万元收入,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

记者随后来到东城里实地走访这个园区,感受其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园区坐落于中山五路与长江路交汇处,四周环绕高端小区,占据深中通道汇入中心城区的绝佳位置。东城里园项目启动于2018年,并于2019年6月对外开张,园区占地40亩,建筑面积30000㎡,改造费用达5000万元。


东城里商圈。

东城里由12栋建筑组成,其中包含两栋高层综合办公楼、8栋超大空间厂房、独栋综合楼。自2019年MOONKA梦咖咖啡研究所成为入驻的第一个商家后,园区先后进驻绿康·高山农品、管信科技、名雕装饰、阿炮食城、东家家具、未来街舞、奇思联创社区、披荆CrossFit、CHOSEN ONE、庄辰科技等知名品牌,入驻率约为90%。园区负责人任鹏表示,东城里选择大鳌溪村是看中了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周边有中山五路、博爱六路、长江路相夹,高楼林立,成为城市的中心,他很看好中山东部地区的发展。

“整个园区一年税收过千万元。”任鹏说,园区的创建离不开和大鳌溪村的精诚合作,更离不开东区党工委、大鳌溪村对园区发展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办证、消防方面提供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东城里项目将和大鳌溪村继续深入合作,加强发展园区中国风、岭南元素及年轻活力的特色,力促开拓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展未来

发挥地理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黄文立告诉记者,村内不少居民以出租物业为主,但多是简单的出租。他和其他村干部也正筹划着,未来继续发挥地理优势,走规模效益的路。

博鳌广场属于村集体与企业有效合作的代表,这是村集体提供物业,企业投资建设的一个新尝试。黄文立说:“未来我们打算与企业继续深度合作,优化产业布局,致力文旅产业的开拓。”


航拍大鳌溪村。

大鳌溪村所属的新鳌岭社区党委副书记胡银波告诉记者,未来大鳌溪将充分发挥本村红色资源优势,把大鳌溪学校的前世今生展示出来,围绕“传承红色历史,汲取前进力量”,打造成为一个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村史馆,用以教育党员、凝聚群众。据介绍,室内场馆下半年争取改造,融合周边配套的东城里等文创园区串珠成链,往文旅线路上发展。整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让“红色与美丽互彰,史馆与乡村相融”,汇聚成更大的发展力量。

据了解,东区街道办事处目前也正在推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计划,扎实推进旧村庄、旧城镇连片改造,有序开展环紫马岭等成熟片区城市更新的前期研究工作,让城市焕发新容颜、展现新活力。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张倩 实习生 李思蓓 
◆图/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 陈彦
◆二审: 张鹏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0453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