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33)五桂山石鼓村:沿着“欧初路” 踏上“小康路”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6-1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山上青松果木郁郁葱葱,溪堤翠竹绿叶相互辉映……走进五桂山石鼓村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闲适的村民生活勾勒出一幅“村郊无限好,童叟乐悠悠”的美好画面。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庄也曾是游击队的重要驻地,在外来匪贼烧杀抢掠的过程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团结一致,共同保卫家园,涌现出了诸多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他们被当地百姓写进了客家山歌、写进了古体诗句,传唱至今。

乘着改革发展的春风,石鼓村摆脱了落后山村的形象,以投资兴建工业区进行产业升级,提升村集体收入,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村民福利,以大手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奋力奔跑在小康大道上。未来,该村还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整合资源,为未来绘制一幅可持续发展蓝图。


▲改革开放后的石鼓村在投资兴建工业区、提升村集体收入的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村民福利,以大手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图为石鼓村的村庄新貌。

▏忆往昔 ▏


一条“欧初路” 让武工队与群众心连心

据《中国共产党中山党史·第一卷》记载,中山曾经有一条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以名人命名的道路,那便是位于五桂山龙石村石鼓经联社(2003年,龙塘村与石鼓村合并为龙石村,石鼓经联社以下简称石鼓村)的“欧初路”。它为何会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长欧初的名字来命名?它的背后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到石鼓村一探究竟。

石鼓村历史源远流长,村民均为客家人。这里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南台山以雄壮立于村西,大尖山以险峻靠于村北,曾哥潭以幽深藏于村南,天葬坟以古迹立于村东,一条红旗河集五桂山之水奔腾西流而下,两岸架起座座桥梁连接南北两片村庄,城桂公路与马石公路以平坦开阔贯通四方。

据史料记载,恢复公开武装斗争以来,中共中山各级组织为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派党员分头到各村开展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迅速打开了斗争局面。

从1947年冬起,分散在五桂山区各个村庄隐蔽的中山特派室干部和武工队员,进一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他们号召每个党员与群众骨干,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他们三三两两与群众共同劳动,搞农业生产,还经常为群众调解纷争。得知石鼓乡公路日久失修、交通不便,中山特派室便在群众缴纳的公粮款中划出一部分作修路经费。公路修好后,群众满意地称这条路为“欧初路”。

自此,中山特派室通过以修建“欧初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活动,切实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困难,为武工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使群众更加积极地支持武工队进行革命斗争。

宗祠化身秘密交通站 数十青年参加抗日

站在石鼓村纵横交错的水泥村道上,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到“欧初路”的遗址。然而经过漫长岁月的消磨,在村内多番打听后,仍未能找到丝毫线索。


▲张新联

从老人们的口中,我们却意外地挖掘到了另外一处与欧初有关的革命旧址——位于张屋排村的张氏宗祠。时间回到1945年,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成立后,张氏宗祠曾作为秘密交通站,掩护过欧初等游击队员。“那时欧初就和几位同志住在宗祠里面,他们和村民相处得十分融洽,经常帮大家打扫卫生、做农活。”居住在宗祠隔壁的张新联与陈桂妹夫妇回忆,那时日本人经常来村里扫荡,抓捕游击队员,抓不到人就到处发泄。张新联说,虽然村民们都十分惧怕,但从来没有人透露过一丝游击队员的信息。

据村志记载,石鼓村当年曾有30多名热血青年加入抗日队伍,其中有6名青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健在的于上世纪90年代后被认定为“五老”战士,享有政府优抚待遇。现年95岁的叶北源便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26年的叶北源,于1945年加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曾跟随时任第一支队副官室负责人的黄乐天,在长江村一带与日伪军作斗争。在他记忆里,那时欧初的名字他经常听到。解放后,叶北源回到石鼓务农,在市里每年举办的老战士联谊会上,也总能见到欧初的身影。


▲五桂山石鼓村张氏宗祠里,曾发生过与欧初有关的抗战故事。

▏看今朝 ▏


成为五桂山商业文化中心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龙石片区,一条宽阔的龙塘工业大道横贯其中,位于道路两旁的工业区内,数十家厂企有序排列。

龙石村党委书记刘敬科介绍,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还是一条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有时饿得没办法了,村民还会向生产队借粮来度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分耕到户后,大家的温饱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刘敬科说。

肚子填饱了,那口袋要如何鼓起来呢?这还要从90年代初五桂山镇政府搬迁到石鼓境内后开始说起。随着搬迁的落地,石鼓村各项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从1991年至1995年期间基本完成城桂公路、马上公路、变电站、电信大楼、自来水厂、农贸市场、银行、学校、医院、文化中心、镇政府大楼等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从而带动了该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村委于1993年起规划紫坭工业园、瓦窑工业园及康华商业街等,筹集资金兴建厂房商铺2万多平方米,以租赁形式供外来投资者办企业,先后引进有玩具厂、塑料厂、电子厂、五金厂、家具厂等民营企业50多家。至2010年,石鼓村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有出租厂房、铺位43350平方米。

这些措施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村民收入增长。2010年,村委还投资兴建了石鼓商业楼,一改当地商业发展落后的局面,使之逐渐成为五桂山的商业文化中心。

村居环境大变样,村民福利节节高

“萍姐,你这花园收拾得真好看!”在自家房前的空地上,50多岁的萍姐正戴着草帽在花坛里捣腾,各色的鲜花与绿植相互映衬,每有人路过都要赞叹几声。今年4月,为响应全省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提升乡村风貌的号召,萍姐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第一个主动表示愿将自家的旧花园改造成“四小园”的示范点,并全力配合政府的改造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过去杂乱无章的旧花园焕然一新,不少村民表示愿意加入其中,共同扮靓美丽村庄、提升人居环境。

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萍姐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巨变:交通更便捷、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素质也比以前更高。最让她感慨的,是村民的福利待遇:“从1999年开始,村里就免费按月给我们供应口粮,后来又建立了合作医疗基金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现在每年除了分红,我们每人还能享受3000元的社保,村级医保每年还能额外帮我们报销5000元的医药费,老人们拿养老金比子女交生活费还准时。”

位于聚兴花园楼下的邻里文化家也是让她极为认同的一项民生工程。据龙石村党委委员、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陈凤颜介绍,这里设有“邻里自助图书馆”及“邻里文苑”两大主要功能区,每逢周三周五晚上便会免费开设校外辅导班,周六日晚上则免费开设少儿书法和棋艺培训班,村里的教师和专业人士都自愿为邻里文化家义务教学,有效减轻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压力。

陈凤颜说,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平时这里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很多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和学生都会义务来帮忙,这种互助互爱的良性循环,改变了群众对党群服务中心的印象,让党群拧成了一股绳,进一步增加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龙塘工业大道

▏展未来 ▏


打造精品旅游工程,绘乡村发展新蓝图

霞雾缭绕、植被茂盛……石鼓村西北1.8公里处,高耸入云的大尖山宛若一块绿宝石镶嵌在五桂山腹地,绽放着质朴的光芒。2015年,来自本村的小伙刘冠彬与合伙人黎宇行在这里开辟了一块面积达300亩的茶园,并逐渐发展为集农业、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露营公园,成为五桂山最具规模的农业产业项目。

刘冠彬说,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大家都在努力走出城市,他们却要回到农村去发展。在他看来,这里面既有情怀也有责任。“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南桥、石鼓片区的茶叶是非常有名气的,家家户户屋后都有一小片茶园。”刘冠彬说,他们不忍心看到这样优质的农业资源就此流失,于是下定决心重振五桂山茶叶当年的雄风。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园渐成规模,每到采茶旺季便会聘请本村的妇女担任临时采茶工,萍姐便是其中一位。她介绍,公园为村民提供了很多临时性岗位,收入虽然不是特别高,但离家近、工作环境好,特别适合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同胞。

刘冠彬透露,目前公司已经制作出二期、三期发展项目的详细规划方案,其中二期项目计划打造大湾区五星营地,配套民宿项目,将更多的游客留在中山过夜。“我们非常期待坦洲快线、深中通道的开通,如果新项目能够得到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大湾区极具影响力的露营基地。”刘冠彬说,接下来公司也会继续带动村民自产自销五桂山红茶、火龙果、食用菌等农产品,打造五桂山品牌,带动村民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刘冠彬的构想与龙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刘敬科表示,未来龙石村将按《中山市五桂山龙石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石鼓片区三年发展规划》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将大尖山露营公园打造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大尖山红茶“一村一品”为契机,做好大尖山茶业园区经营主体服务和配套工作,鼓励企业研发具有地方风情、文创特色、便于携带的“旅游伴手礼”。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付陈陈
◆图/记者 黎旭升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跨越山海!55国学生“寻味”中山
推荐 18021人浏览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