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原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即便是坐牢 也要推行改革”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5-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978年冬夜,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片上,按上18枚鲜红手印,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就此开启。

事实上,早小岗村两年,中山板芙公社里溪大队(村)的党员干部,“为了让村民吃上一顿饱饭”,冒着挨批斗、坐大牢风险,大胆推行了一场土地革命——“联产到劳”,一举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此后,里溪村被誉为广东的“小岗村”。

里溪的这场“土地革命”是如何兴起的?冒险推行“联产到劳”经历了怎样的风险和阵痛?从聚光灯下领跑到后改革时代砥砺前行,里溪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又有哪些经历?

5月11日,里溪村网红大榕树下,着装朴素年已67岁,原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将骑来的电单车停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形势所迫 不变化就没法活!

记 者:1976年的里溪村是怎样的状况,村民们都能吃饱吗?

林德成:当时,全社会“以粮为纲”,里溪村有 6 个生产队,1570 人,只有一条长达 2 公里的土路与外界连接。全村水稻耕作面积有2100 亩,且多数为河涌沙田,应该说自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可即便如此,多年来,里溪村还是中山县的落后村,除上缴公粮和义粮外,村里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一年忙到头,许多村民连饭都吃不饱,有些等到天黑,就跑到地里偷稻谷、甘蔗和番薯,村里的治安状况很不好。

记 者:这种状况下,作为里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压力是不是很大?

林德成:当时我只有22岁,说没有压力是假的。里溪大队人均有一亩八分多耕地,算是不少了,但每年都无法完成国家的粮食生产任务,三成的村民甚至口粮都解决不了,很多时候是饿着肚子。饥饿之下,村里270 户家中,100多家都有人冒死偷渡香港、澳门, 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现在里溪全村至少有过半的家庭有港澳亲戚,都是那时偷渡过去的。

记 者:问题出在哪儿?

林德成:村民吃惯了大锅饭!开工时,大家都不出力,太阳晒屁股时才到田间。到田间后,有的人聊天,有的人端起水烟咕噜咕噜地抽,很少有人用力干活,只想着磨时间。而收工时间一到,谁都比兔子跑得快。插秧插得乱七八糟,有的太密有的太疏,浪费了土地资源,产量无法保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实行的是工分制,分3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只差1个工分,每工分2分钱。这就意味着,只要社员出工,无论出多少力,都记1个工分。这种按工分分配,将人力死死捆绑在土地上的生产体制,极大地磨灭了社员的积极性。

记 者:看来不改是不行了。

林德成:不变化就没法活!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每年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处借米下锅。村上缺少口粮时,公社也没粮食了,我就到旁边的小榄永宁村借,人家就说你们板芙是粮食主产区,怎么社员都揭不开锅呢?借了几次,我也觉得挺丢人的,后来就没脸再借了。

记 者:大家都明白是分配出了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日子这才越过越难,为什么不早点改变一下呢?

林德成:没有人敢提出来。那个时候,整天都在搞阶级斗争,弄不好就会拉到村头公开挨批斗,甚至拉去坐牢。上面有规定,即便是家里养鸡,也不能超过 15 只,超过就有人告,当众批斗就接着来了。

穷则思变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记 者:听说是您带头提出改革的,就不怕有人反对、告发,甚至会拉去坐牢?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有些后怕?

林德成:当时,我们里溪大队党支部成员中,村民赖门久、赖效良、林国明、林国维、林子艺和林德成,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属于敢想敢干的年龄,只要有人敢捅破改革这层窗户纸,应该不会有人反对。1976年下半年,作为党支部书记,我认为改革这事再不能等了,就召集里溪大队的多名队委集中开了个会。实际上,此前,我已单独和支委成员聊过改革这事。

记 者:开会时,都说了什么?

林德成:参会的都是年轻人,共产党员,我就直说了:不能再这样吃大锅饭,一直穷下去,土地干脆分到各家各户,单干吧!虽然单独聊时大家都认可,但突然要集体定下来,有村委听了还是有些震惊,谁都知道后果严重。即便如此,为了村民吃饱饭,大家还是决定冒险试一试。

记 者:“联产到劳”是怎么回事?

林德成:会上,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有人提出包产到户,谈论后,大家还是觉得政治风险太大,最后折中,决定实行联产到劳。所谓“联产到劳”就是在统一播撒种子、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时间施肥杀虫、统一晒谷、统一分配的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生产队规定土地的产量,如果承包土地减产了,要负责任,不够产量,从口粮中扣除,甚至买也要补足,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考虑到风险,我并没有考虑让大家签字和按手印,只要解决问题,我担责就是了。现在想来还是有些后怕。

记 者:做决定后,马上就落实了?

林德成:没有。里溪村是落后村,省和县都派驻有工作队,板芙也有党委委员驻村,必须向他们汇报,不过,他们都知道里溪村的情况,默许了。为减小动静,我们先从村里的100多亩边角地,低产田试点。

记 者:步子太大,社员们可能一时接受不了,改革进行的顺利吗?

林德成: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当时的步子确实太大,但也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但改革自古以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里溪也一样。刚开始,至少有一半社员持反对意见。有人怕担风险,我就做他们的工作,发财大家一起发,出了事我来扛;有人拈轻怕重,认为好日子到头了,党支部的成员就分头做工作,大部分最终都同意了,但也有人想办法把户口直接迁走。

记 者:结果成功了?

林德成:支委们拍胸脯保证,加上群众对温饱的渴望,尤其是率先改革的生产队劳动效率立竿见影,尚在观望的生产队和群众就跟了上来。谁希望拖后腿呢?就这样,“联产到劳”后,无论你何时到田里看都有人在为“自己”劳动,和过去为“大家”劳动的场景大不一样。插一亩田的秧,过去十几人要插一天,改革后,一人一天就搞定了。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最初改革的一、二、五等三个生产队第一年产量提高了 50%,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 800 斤,一队甚至超过 1000 斤。不仅完成了上调任务,还出现了满足自己口粮外的粮食剩余。

改革以前,里溪人基本上住的是茅草屋,到了 1980 年,砖房、水泥房纷纷出现。更大的变化是,许多家庭成员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到沙岗墟、斗门等地做农贸生意,赚差价。

砥砺前行 被超越后压力很大

记 者:如此大的动作,当时就没有人找“麻烦”?

林德成:少不了。你想啊,反对改革的人肯定会向上级反映情况,接到“情况”后,就会有人来调查。调查后,上级发现里溪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没有从集体转移到个人;生产队也没有失去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每个社员在公共生产资料面前也是平等的;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是按劳分配,奖勤的同时,也没有罚懒。因此,吃不准的情况下,上级来人对里溪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党支部成员的神经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记 者:什么时候,你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林德成:我们在“联产到劳”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接着还推行了“包产到户”。这是因为县、公社两级领导秉持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不宣传、不推广、不鼓励的“六不”态度,客观上包容里溪村改革创新。但是,里溪村改革变化逃不过外界的眼睛,推行一年后,有媒体前来采访,只是,当时并没有发稿。半年后,《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才刊发文章,公开报道里溪的改革经验。改革被充分肯定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想着,应该不会坐牢了。

记 者:后来呢?当时,在聚光灯下是怎样的感受?

林德成:媒体报道后,我们更忙了,忙于接待,忙于介绍经验。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或考察团要接待。1978年10月,中山县委宣传部联合中山党校组织各单位、各部门,举行“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讨论会,县委领导一致认为,既然里溪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次年春,板芙公社党委在板芙、禄围、寿围、金钟等大队试点推广。几个月后,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邀请了里溪干部群众上台发言,号召全省推广学习里溪村的改革经验,全省掀起了到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里溪村把改革经验和盘托出,在全省各农村得以复制。当时能帮到更多的农民,这是我们开心的事。

记 者:将里溪改革经验和盘托出,不怕被超越吗?成为焦点后,是不是压力越来越大?

林德成:被其他村超越是意料之中的事,里溪走过弯路,其他村取经后,不需要再走。因为里溪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没有优势,所以,后改革时代,我们的压力很大,改革难,守住改革的成果更难。实际上,鉴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采用的主流模式,1980 年,里溪结束了“联产到劳”模式,而采用“包产到户”方式,即将全部生产资料都交由农民自己安排,时间定为 3 年。

记 者:后改革时代,里溪都在忙什么?觉得哪些事情没有做好,心存遗憾吗?

林德成:当时,虽然里溪的改革得到肯定,我也受到表彰,但我还是有些害怕,担心自己的脾气不是很好,会走错路。所以,1982年,干了8年党支部书记,将村子发展带上正规,而且在村委会不需要太多人的情况下,向党组织提交离开的申请。12月26日,完成交接后,我离开了村委,开始做自己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也成家了。

记 者:接下来去做什么了?村里的发展你还关注吗?

林德成:都有做。1985年,许多村民外出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我就承包了90亩农地,搞特殊种植。再后来,我也办过餐饮大排档、搞过农业养殖,跟弟弟干过建筑业等,一直做到60岁,才算慢慢停下来。但是,只要村委有需要,作为党员,我也是随叫随到,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我也发现,有些村领导的胆子小了些,不敢革新,连国家的无息贷款都不敢用,可能也失去了一些快速发展的机会。

乡村振兴 希望年轻人跑得更快

记 者:从您接任书记到现在的40多年时间里,里溪村已经有5任书记接力建设里溪,可以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林德成: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居环境的变化。以前村子穷,为打好基础,想方设法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严重的污染,牺牲了环境。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里溪村开始下功夫恢复整治人居环境。我所知道的是,2012年,里溪村被评为市宜居示范村,2014年又被评为市生态示范村,2015年还获得市秀美村庄称号。2017年被列入中山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名单,2018年又被列入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可以说,里溪村的人居环境是越来越好。

记 者:“乡村振兴”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进行,作为当年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探路人,领跑者,对此您有何建议?现在里溪村的班子成员都很年轻,和当年你们一样充满朝气,希望他们在哪方面做得更好?

林德成:里溪的山地比水浇地多,实施“乡村振兴”,我认为可以利用山地和林地资源。具体操作中,可以到一些扶贫成功的村子取经,看他们是如何利用山地资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里溪村的山地靠岐江河,取水方便,可以将承包出去,种植桉树的林地想办法收回来,统一规划,发展立体农业和服务业。山林自然环境优美,可以利用山地开发建设养老院,解决日益增长的城市养老需求。

这几年,在市镇两级的支持下,里溪村变化巨大,不仅人居环境变美了,污染问题解决了,党建引领的红色旅游正在蓬勃发展,这些,每个里溪人都有目共睹。但是,作为里溪人,我希望村民们都要动起来,主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作为曾经的党支部书记,我更希望村委新的班子成员,尤其是年轻人党员干部,在建设里溪的道路上,要解放思想,步子再大一点,速度再快一些。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卢兴江
◆图+/记者 文智诚
◆视频摄制+/陈家杰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