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中山“抓虫子”,还获省级大奖!快来围观~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5-2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宁静的夏天,安静的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实验室里,有一群穿着蓝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抓虫子”,还用上最先进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鉴定。平常我们见了皱眉头的各种“小强”(蟑螂),在他们看来都是研究的“宝”。

日前,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独立完成的项目《病媒生物及其携带细菌性病原体的分子鉴定关键技术研发》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什么?抓虫子也能获奖?
其实,可不是抓虫子那么简单。

该项目研究成果有利于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病媒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平台,破解我国进境病媒生物检测的关键共性难题,实现检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有效防控外来病媒生物的入侵,为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简单理解,就是那些蚊、蝇、蜚蠊(蟑螂)、鼠等,它们随着运输货物的集装箱漂洋过海而来,能携带病原体。一旦入境,可能传播疾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海关不仅对入境病媒生物进行消杀,并对入境的病媒生物物种及其携带的病原体进行分析鉴定。还给虫子用了DNA技术——

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副主任邱德义这样说:传统的病媒生物种类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辨认,专业局限性很大,同时受病媒生物生长周期、个体外观差异等影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影响口岸通关时间。中山海关技术中心把DNA条形码技术运用到病媒生物鉴定中,每个DNA条形码具有独特的身份信息,对应一个物种,能够对病媒生物进行精准区分。此外,病媒生物的DNA条形码数据库要足够丰富,才能广泛对照应用,体现出使用价值。

非专业人士可以这样理解:传统方法“我太南了”;用了新技术,又快又准。

从2012年起,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就开始系统采集除港澳台外的全国各省份病媒生物及输入性种类。目前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已经获得600多种7万余头病媒标本,其中蟑螂110多种,苍蝇360多种;建立了独有的病媒生物实体标本库、DNA条形码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远程鉴定功能,并在全国口岸推广应用。

在“抓虫子”研究过程中,项目组不断改进升级相关分子检测方法,研发了大量检测设备(工具),还顺便找到了“牛肉中有没有牛的肉”、“同一种中草药有不同名称,怎样确定种类”等新的快速检测方法。

据介绍,最新检测方法还能为打击走私、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持。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黄凡 通讯员 何雪雁
◆图+3、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 陈彦
◆二审: 张鹏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