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行⑥ 托起竹乡山村未来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5-2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扶贫办驻广宁县工作组进驻5年来,中山对口帮扶广宁,共计到位扶贫资金1.95亿元,帮扶的2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帮扶的1478户3781人全部稳定脱贫,工作组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扶贫10年的队员林德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宁县委、县政府专门给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出感谢信,感谢工作组“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广宁贫困发生率也由帮扶伊始的3.46%下降至0。

▲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后,中山扶贫办驻广宁工作组在驻地合影留念。(由中山驻广宁工作组供图)

造血

竹乡广宁,八山一水一分田,即便在县城,抬眼四望也是山。如果不是亲身来到广宁县江美村的新领航肉鸽生态产业园,很难想象,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占地15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如何从四面环抱的大山中“偷”出了空间。

大型推土机突突突作业,从无人机中俯瞰,一期五十多个蓝顶鸽棚,如士兵般整齐排列在山头黄土地上。投产后,预计年养殖200万对种鸽,年产肉鸽4000羽以上,并将给当地带来上千个就业岗位、推动超万亩粮食种植等。

▲俯瞰肉鸽产业园,将带动一方产业链。

现场,中山驻广宁工作组组长彭朝勇透露,谈成这个项目,足足花了约一年时间,最终统筹960万元扶贫资金,共建产业园,构建“养殖网”,仅每年固定收益就可获8%。“其实企业不缺资金,银行提供的贷款更便宜,但企业被我们的扶贫情怀打动。”彭朝勇说,过去5年来,工作组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争取让每一个村有一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增收。

用真心,真扶贫,要撤走前,扶贫干部还在想办法让村里的收入再多些。去年8月,投资400万元的中荷水电站成功并网试电,因为有丰、枯水期,以3年来算,未来这个水电站每年为村增收20多万元。不过,中山市工信局驻荷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凯华没就此止步,他指着中荷水电站告诉我们,还准备进行智能化升级,远程实现无人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中山市工信局驻荷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凯华站在中荷水电站前,未来村集体和村民将长久受益。

江美村一栋二层楼内的藤编扶贫厂里,62岁的脱贫户冯二女正在编藤椅,因患慢性病,手脚慢,但一板一眼。她老公陈二传失去劳动能力,大儿子在镇上当理发师。这轮脱贫攻坚,她家可享受重度残疾人补贴、养老金、分红等,去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66元,远远超过脱贫标准。虽然她忙完农活才能来车间,每月也可增收500元左右,中山市水务局驻江美村联合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承亮说,用扶贫资金建设的这栋扶贫厂房,每年租金收入4.2万元,提高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还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使她们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图中第一排为冯二女,来藤编车间劳作,每月可增收500元。

让产业进驻乡村,过去5年来,中山驻广宁工作组下大力气引入的产业项目就有269个,涌现一批如肉桂、红心番石榴、沙漠玫瑰、潭布番薯干等品牌农产品,将山村特色资源变现,为山村发展带来动能,目前全部产业项目实现净收益和可持续发展。23个省定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000元增至19000多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2万元增至10万元,全部脱贫出列。

启智

中山扶贫干部们在这里扎根5年,日夜与村民相处,也把新做法、新思路带进了偏远山村,一批贫困户在“跟班学习”和潜移默化中,激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中山驻广宁工作组组员陈承龙说起中山市金融工作局牵头帮扶的蒙坑村脱贫致富带头人郑少华,原来是贫困户,因有养鸡技术、想法多,被聘为合作社理事长,在工作队帮扶下,聘用6名贫困户,不仅还掉了20万元债务,还拿到2019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铜奖。如今他还承包了鱼塘,继续带领乡亲们通过种养致富。

扶贫更要扶智,工作组还有一个“得意之举”,就是通过对接资源,牵头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协助广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电梯培训专业。“原本申报设立专业要一年时间,我们只用了短短4天便获批,并且在2个月后就开学。”彭朝勇说。

2020年7月,首批2个班80个人很快招满,其中三分之一来自贫困户,还填补了当地学校专业空白,将源源不断为社会提供电梯技术人才。工作组还与中山两家电梯公司签约,今后该专业的学生安排进中山实习及就业。山里的孩子学到一门过硬技术,就拿到了一张通往外面世界的“通行证”。

5年来,中山驻广宁工作组协调县人社部门,联合各工作队组织贫困户开展种养、藤编、电商、项目管理等培训,累计达2844人次。在解决贫困户就业方面,仅2020年就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03人,就近就业561人。

担当

在广宁县林洞村的彩椒大棚里,说起扶贫队要撤走了,在这里工作了2年的46岁村民郑金娇一面说“舍不得”,另一方面又“盼望”他们快回去。“扶贫期间,高队结了婚生了孩子,听说连酒都没摆,跟我们一起的时间比和老婆孩子都要长,他该回去了。”

她口里的“高队”是从贫困生到助学达人的“中国好人”高锋,2015年被选派为驻村干部,2019年曾有机会轮换回中山,但他却给出了8个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毅然选择留守。

▲彩椒大棚里,高锋(右)和郑金娇一起采摘彩椒。

他所在的中山供电局扶贫联合组,投入帮扶资金超过900万元。建现代化蔬菜大棚,发挥专业优势建360kW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带来近40万元收益,还帮助改造当地电网等。大棚内密不透风,高锋的T恤湿透,他却毫无察觉,“每次来林洞,会牵挂家人,这次回家了,还会牵挂林洞。今后一定会带着孩子再回林洞,让孩子看看爸爸奋斗过的地方。”高锋这样说。

▲俯瞰林洞村现代农业基地。

 扶贫干部中还有不少就是广宁人,陈承龙和陈承亮名字仅“一字之差”,一个在工作组,一个在帮扶村,二人揭秘,原来都是广宁县坑口镇碑角村人。问他们作为广宁人回广宁扶贫有什么感受?陈承亮斟酌后写下一段文字:“作为从广宁贫困山区里长大的孩子,能去中山工作很荣幸,能再次回到家乡扶贫,为家乡服务,感到更荣幸。” 

▲陈承龙(左)和陈承亮,作为广宁人回家乡扶贫,别有意义。

 中山派驻广宁的扶贫干部,来自54个帮扶单位,每一轮有75名,他们默默扎根在当地,几年来,每一个贫困户家不知道踏访多少次。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坦洲镇派驻国光村的扶贫队员林德全,从25岁到35岁,从黑发到白发,10年间,他缺席了两个女儿成长,对家人歉意满满,却成为了村民口里的“阿全”。10年扶贫路,不辱使命不负青春。

▲2021年2月25日,林德全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不让一个人走上生活的绝路。”彭朝勇说,这正是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之处,看到如今的山村巨变,“对我们而言,能够参与其中并为之奋斗,施展才华和汗水,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李玮玮 程明盛
◆图+6、视频拍摄 / 记者 王云 
◆后期制作/陈家杰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