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㉖ 中山古镇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此升起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5-1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中山古镇镇古四村启动了三旧改造工程,东兴西路这条老旧商业街外立面在参考中山岭南建筑风格后,重新翻新,街道变宽并铺上了沥青,晚上加以灯光烘托氛围,逐渐成为“网红街”。

“我们是英勇的抗日先锋队,我们是一支铁的队伍,我们不怕敌人的残暴,也不怕艰难和痛苦。喂!同志们,冲锋要在前面,退却要在后头。喂!同志们,努力战斗,为民族争自由!”

古四村东兴西路68号的邓氏大宗祠,三间两进,面阔14.1米,进深27.9米,面积约392平方米。这首《抗日先锋队队歌》曾在这里久久回响,激励着青年农民加入抗战队伍,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

在白色恐怖时期,这里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古镇镇三大革命遗址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当古镇镇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人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在见证着这一切的百年邓氏大宗祠,一块“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金色牌匾悬挂于祠堂入口处,祠堂内的展板,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红色历史和激情岁月。

古镇镇古四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侯钊和告诉记者,革命老区古四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8000万元,并成为2020年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对象。村里通过三旧改造,乡村振兴,村容村貌正在换新颜。其中,东兴西路一处旧电缆厂改造,腾出了大部分场所展出古镇的革命历史,预计今年7月将举办展览,讲述曹古海人民革命斗争史。

古镇战时救护队在这里成立

明朝初年,宋末忠臣邓剡的后代迁居至古镇,居住在今天古镇古四一带。1881年邓氏子孙为了纪念祖先,修建了眼前这座邓氏大宗祠。祠堂内的展板,泛黄的旧照片,不同时期的革命事迹,向到访者讲述一段难忘的红色岁月。

当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推动抗日救亡工作的广泛开展,1938年12月9日,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由县长张惠长任总队长,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任副总队长。1939年初,县“抗先”派出第二工作队十多人到小榄、曹古海地区(今日古镇镇。原称“曹古海”,因其由曹布、古镇、海洲三个自然村组成)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共产党员梁萌源、黄国伟、雷秀群、郑雪琼等到古镇后,以邓氏祠堂和社学为驻脚点,选择了古镇的苏、邓两大姓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办夜校,教唱抗日歌曲、演话剧等形式向青年农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津边里、起凤里的苏松柏、廖强、邓沾培、邓巨汉、邓爱然等,都是参加抗日宣传的活跃青年。

不久,古镇各坊有百多名青年参加了战时救护队。古镇战时救护队成立大会在起凤里邓氏祠堂举行,大会选举出邓爱然为队长,邓巨汉为副队长。县第二抗先队副队长梁萌源领着队员们唱《抗日先锋队队歌》,曹步的李宝珍、李成等率领超贤剧社前来助兴演出。继而,黄国伟等在战时救护队中动员一批青年参加战地救护知识学习,苏松柏、廖强、邓沾培、蔡国英、蔡午生、曾信林、林植南等进步青年都参加了。此时,驻小榄的县抗先队的郑翼之等通过关系,在小榄开办了两期抗战救护训练班,古镇、海洲、曹步都分别派人前往参加。当时日军炮击古镇,县抗先队带领着古镇救护队员奋不顾身抢救炸伤群众,受到乡民的好评。

一段珍贵的采访录像,记录了古镇第一任党组织书记邓沾培老先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回忆。古镇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日本人来了,古镇人民自发宣传抗日。街上到处贴满抗日标语,邓氏宗祠一堵墙上,也用一种横竖夹杂一起的写法,写上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老人家回忆,这种不按文法的抗日标语,日本人根本看不懂;但古镇人民都懂。就这样,古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斗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中共地方组织与国民党进步力量和爱国人士建立起合作关系,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宣传,建立起一批救亡团体,有力地推动了曹古海地区的抗日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团结教育了民众,增强了民众抗战的信心,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这个地区日后发展敌后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在“白色恐怖时期”,邓氏大宗祠也成为党组织地下活动据点。

古镇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颁布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的命令。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分兵进入广东,直取广州,14日,广州解放。随着整个局势的变化,中共中山三区区委划归中共中山县委管辖。11月初,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根据上级交给的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小榄镇的任务,立即组织本区各武装力量到古镇集结。

当时在古镇集结的武装力量由三个方面组成。由张枫、吕胜率领三区中队到古镇集中。由袁世根和叶超率领中共党员袁长诚、唐协民、袁树球等及海洲自卫队共20余人;该队伍拥有机枪三挺,其中粤造机枪两挺,捷克机枪一挺,长短枪二十余支。此外一方面是由各群众性武装力量组成,包括各乡各保抽出党员、团员骨干。

各路人马到邓氏大宗祠集结后,公开宣布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和中山县第三区人民政府成立,由此,升起了曹古海地区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共三区区委书记由张枫担任,袁世根任宣传委员,负责政府工作,吕胜任组织委员,负责武装工作;中山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区长由袁世根担任,叶洪、司徒如任副区长。并同时宣布三区区中队成立,吕胜为区中队中队长,何金为中队副,袁勋任政治指导员,区中队整编成三个排,若干个班,准备迎接大军,解放小榄。在古镇集结的武装人员统一集中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入城的有关政策。

在受访录像中,邓沾培老人认为,古镇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邓氏祠堂升起绝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必然的原因。从地理位置看,这里较为中心;这里开展了许多的地下工作,群众基础好。

1949年11月8日早上,由三区区委书记张枫、区长袁世根率领武装队伍与各乡的党、团骨干250人,从古镇出发,经曹步、九洲基,浩浩荡荡开进小榄。原国民党小榄镇镇长高澄江、商会理事长卢励吾带领着旧基层的工作人员和留守小榄的国民党警察把武器摆放在四圣宫空地上,等待受降。小榄群众夹道欢迎,经过集训的部队入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饮水不能忘记挖井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革命老区的古四村,村民通过勤劳致富,在改革开放后生活日益富裕,古四村成为了首先富裕起来的村庄,东兴西路成为古镇的镇中心和商业街区。百年大宗祠继续见证、参与着这里的时代变迁。

在1950年后,邓氏大宗祠曾用作中山县第3区第六小学校舍(即古镇小学)。1968年,古镇民办中学曾于祠内为课室。1983-1990年,宗祠两侧改建、扩建课室,作为学生聚会、展览作业成绩的专用厅室。这一时期,宗祠外的东兴西路,曾经是中山通往江门及粤西的唯一省道,最早期的镇政府就设在这条路上。镇上的旧邮局、旧车站、旧供销社等均在这条路上,沿街的商铺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兴建起来,到了九十年代灯饰业发展起来,人们腰包逐渐鼓起。

尽管古镇政府已向外搬迁,现在的东兴西路仍然是镇中心位置,距离镇政府、国贸等地标建筑仅几分钟车程。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古四村启动了三旧改造工程,这条老旧商业街外立面在参考中山岭南建筑风格后,重新翻新,街道变宽并铺上了沥青,晚上加以灯光烘托氛围,逐渐成为“网红街”。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当时古四村驻村“第一书记”谢韵航,在驻村后发现村民群众对这段“红色历史”已经很少主动关注。随后驻村工作组搜集相关资料,逐渐整理出革命先辈在这座宗祠留下的红色足迹。

在古四村村民的支持下,邓氏大宗祠如今不仅恢复了祠堂的功能,同时正打造成为一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里经过修复,成为家风文化传承的载体。一块“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金色牌匾悬挂于祠堂入口处,十分显眼。祠堂里摆放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展板,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祠堂里的展示墙,红色历史共分为“抗日战争时期”“白色恐怖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大部分展开,脉络清晰地介绍了当时包括古四村的古镇儿女是如何参与到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当中来。资料架上还摆放着“传承红色历史 汲取前进力量”的宣传册,供参观者取阅。“2019年,我们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70多批次参观,约有1900人次到这里参观展览。”古四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侯钊和告诉记者,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邓氏大宗祠的红色历史,前来参观学习。侯钊和介绍说,2021年,前来参观的批次明显增多,已经接待了十几批次的参观人员。接下来陆续有许多的参观预约,不仅来自古镇的党员群众,也有来自东区和小榄等区域的参观人员,不仅有党员,也有师生和家庭团。邓氏大宗祠还准备继续升级配套措施,增加自动讲解功能,改善灯光氛围烘托等。

在东兴西路距离大宗祠数十米的黄金地段,村里有一处旧电缆厂物业,如今正在进行翻新装修,准备作为公益场所,预计本月底可完成装修,其中一大部分面积将作为展馆,展出 “曹古海”的革命历史事迹。

“这里位置不错,完全可以作为出租物业,但是在村民的支持下,我们不出租了,宁愿将它改造成为一处公益场馆,主要用来展出‘曹古海’的革命历史事迹,同时也将展出古四村的村史及弘扬传统文化。”侯钊和说。

作为古四村村民、股民、邓氏后人,邓锦强告诉记者 :“我们也希望古四村的后代,能够了解古四村的这段革命历史,了解古四村的家风文化,传承邓氏大宗祠的红色基因。”他表示,村民都很支持村里的做法,现在村里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需要丰富精神生活。这里除了展示历史,也将成为粤剧、龙狮等村传统文化的训练和活动载体。

革命老区创建美丽宜居村

“文明传承,幸福古四”。2020年,古四村成为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对象。村里探索通过举办革命历史展览、发展红色旅游、党史教育,将乡村振兴与红色基因的传承结合起来。

1.3公里的东兴西路,外立面统一设计改造,混凝土的路面加铺了沥青,街道变宽,规划了停车位,两侧还设计了人行道。晚上在灯光的烘托下,老街又显示出不同的味道来,逛街和吃饭的人们陆续在这里聚集起来。在主要街道环境改善的同时,由外而内,美丽宜居的建设也正深入到村里大街小巷和公共设施。《古四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项目库》21个改造项目逐步推进,涉及村路提升、垃圾分类、景观改造等。

侯钊和展示了村里正在打造的导视牌效果图,他表示,村里正进行统一规划,希望能够将古四村具有的邓氏大宗祠、历史展览、东兴西路商业街联系起来,形成连片的旅游资源。目前,村内的主干道邓林大街一处闲置的旧祠堂,也在计划启动改造。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作为“乡公所”,后来又作为粮站,并一度成为村卫生站。祠堂门面已经过修复,隐约可看到不同年代留下的痕迹。这里计划修缮后,作为村里一处公共文化空间。村里6口老井仍在使用,去年以来,美化村居环境的老井微景观改造、见缝插绿的“四小园”微改造也在同步进行。

这个拥有百年历史邓氏大宗祠的革命老区,在传承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黄凡 通讯员 张小红 张咏仪
◆图/记者 文波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