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报采访组来到贵州六盘水,和这里的人沟通时,他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三线”建设。六盘水这个城市,就是因为“三线”建设而诞生的一座年轻城市。要想感受六盘水的城市特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三线”建设。我们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曾被誉为国内最值得去的八大博物馆之一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01
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新城
一个充满力量感的工业雕塑——机床、铁锤、烟囱、扳手、螺丝钉——无数工业机器零件堆积成一座近三层楼高的钢铁小塔;“大三线”三个巨大的红字深深嵌入铁塔,“建设”两个红字则稳如磐石般立在底部。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外观类似工业厂房,没有亮丽的颜色,也没有时尚的造型,可在六盘水人民心中,它却是这座城市永远的精神记忆家园。六盘水因“三线”而生,因“三线”而立,这个博物馆不仅是历史展示,也是“三线”精神的延续和深化。
博物馆的敖馆长告诉记者,“三线”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烙印的名词。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局势紧张,中国大陆所处的地缘环境十分恶劣。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把全国按地域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即沿海、东北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包括贵州在内的13个省、自治区的纵深地带为三线。
六盘水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线”建设中诞生的新兴工业城市。六盘水自此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六盘水由原来贫困落后、交通闭塞、单纯农业经济的山区,建成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工业支柱为主体的工业城市。1978年12月,六盘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位列贵州省第二个省辖市。
02
创业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该博物馆占地75亩,由主楼博物馆、“三线”工业体验馆两个室内展馆及“三线”广场、思源广场两个室外展区组成。
博物馆一楼,非常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的艰苦场景:人们住在简陋的干打垒房中,吃饭的时候在露天,许多设备都需要人力扛进大山里……展柜里展出的工作证上,当时的建设者们大多只有二十岁左右,还有很多从学校一毕业就报名来到了这里。那时他们充满了革命的热情,也真的用他们几十年的奋斗,把这个穷乡僻壤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市。
工业体验馆还用声光电技术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如工厂还原区、三线职工食堂、新华书店、供销社、邮政局等。除了室内展馆,室外展区还有许多大型实物,如蒸汽机车、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走进这个博物馆,如同穿越到半个世纪之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里,我们看到属于“三线”建设的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工业记忆。远去的是岁月的容颜,长存的是精神的信仰。他们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为延续至今的六盘水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知识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小档案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一期工程于2013年8月17日建成开馆并实行免费开放,在2017年曾获“国内最值得去的八大博物馆”。
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内第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六盘水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观光点。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徐小江
◆文+/记者 查九星 陈慧
◆图+5/记者 文波
◆视频摄制/陈晨
◆编辑:蓝运良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