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66年前,毛泽东同志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合作社青年突击队》一文写下了“四最”按语。
在日前举办的2021年中山市五四青年大会暨中山市新时代“四最”青年(集体)授予仪式上,中山市反诈骗中心等10个单位、阮嘉诚等20位个人被授予2021年中山市新时代“四最”青年(集体)荣誉。
五四青年节前夕,部分获奖代表与记者分享荣誉背后的奋斗故事,表示将继续用“四最”按语激励自己,不愧于“四最”青年(集体)荣誉称号,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
01、走出“舒适圈”探路“无人区”
当前,很多中山之问需要青年人探寻答案,很多发展之策需要青年人尝试破题。“最肯学习”是对青年的要求,也是青年应有的特质。对于冯家兴而言,打造中山“IP”、擦亮家乡品牌是他的愿望,也是走出舒适圈、建功新时代的开始。
在加拿大留学时,冯家兴发现家乡中山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但能被铭记的屈指可数。“我是广告专业的学生,学会一身本领,更应该用专业技能为家乡打造品牌。”他婉拒了导师推荐的几份好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一方面积极投入澳门及中山各界社团建设,另一方面也利用专业所长创立了熊猫体育,连续多年协助举办“熊猫杯”少年棒球锦标赛,推进中山市东升镇的棒球体育发展。
目前,东升镇围绕“五个一工程”建设,全力打造“中山国际棒球小镇”。冯家兴说,自己作为青年将以棒球为主轴,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建设棒球小镇,助力家乡的体育文化发展,“成就一番事业远没有想象中轻松,走出舒适圈,我们势必面临困难和挫折。越挫越勇才能实现目标,为家乡和祖国做出应有贡献。”冯家兴分享道。
▲欧阳洁
同样走出“舒适圈”,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的还有另一名“四最”青年欧阳洁。欧阳洁说,2007年自己结束留学生活回到家乡中山,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参与策划并成立了中山市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中山市创意青年会、中山市青年创业协会等关注各界青年的社会组织,分别于2014、2019年参与筹建中山市岐城老旧建筑活化社、中山市城市更新协会等关注城市建设发展社会组织,为了更好地跨界还相继考取了初级、中级社会工作师。她筹建的岐城活化社积极参与中山乡村振兴,参与了南区街道龙环村“美龙美环”社区营造项目、“寮后之根 怀土之乡”南区寮后村文化规划改造计划以及小榄民俗博物馆、小榄新市社区乡史馆两个展馆的策展和设计,为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留住乡愁,贡献青年人的力量。
02、坚定理想信念,做青年人的引路人
说起“青马班”,贾博格外自豪。他是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团委副书记,也是“青马班”班主任,始终陪伴着学生成长。
“青马班”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校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是中山市第一批青马工程试验点,每年通过竞选组建25-30人的“青马班”。
坚定理想信念,高质量铸魂育人是“青马班”的使命,他们量身定做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等在内的培养计划,在为期两年学习中,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累计必须超过40小时。
贾博将学生们的点滴进步都看在眼里,他说,“青马班”学生做事往往更积极,自我总结、自我反省的意识也大大提高。
“‘青马班’组建后,我们每年组织大家以班主任助理的身份参加新生军训。不仅要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还要和新生一起在太阳下暴晒,虽然很辛苦,学生们的热情都非常高。以第一届班长小许为例,她成功安慰了一名因第一次住宿偷偷哭泣的学妹,还带动了学妹在学习和品德上的成长。她自己也收获了最朴素的品质——乐于助人和勇于担当。“贾博说。
03、做困难的挑战者,攻破建中的“娄山关”
当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变电管理所一所团支部组织委员王皓捧着中山市新时代“四最”青年(集体)奖牌,中山供电局变电管理所一所刚刚完成了又一个建设任务——110千伏群乐变电站经过32小时连续奋战,共完成493个操作项后顺利投运。
中山供电局变电管理所一所平时主要负责中山南部片区的变电站设备日常运行维护、倒闸操作等工作,作为一支青春的队伍,他们总是向困难挑战,攻克一个个技术上的“娄山关”。其中去年以145天创新记录攻坚变电站的投运尤为困难。
王皓回忆,110千伏翠景变电站坐落于中山市富华车站旁,该变电站是广东电网中山供电局第120座暨变电管理一所第62座变电站,也是中山供电局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重点基建项目。连接着中山市西城区和沙溪镇的重要电力枢纽。
要说苦,是赶工期的苦。受疫情影响,工程在夏天最炎热时启动,距离年底“十三五”收官不足半年。为了配合工程验收进度,晚上参与验收地网,下班、周末参与基建,一天当作两天用是常态。
该工程还首次在变电站端试行远动Web端验收,可以压缩至少50%以上的远动验收时间。由于没有可以效仿的对象和准确的指引,继保自动化2班王华佑等青年利用验收缝隙时间提前熟悉学习相关技术,与班组其他青年反复讨论,制定最优的验收方案,引导验收配合人员快速上手。
“中山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青年从不墨守成规,在确保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每个工程都积极思考提质增效,从不怕劳累辛苦,不分昼夜在变电站里守护万家灯火。我想这就是新时代‘四最’青年最直观的体现。”王皓一脸自豪。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家浩 徐钧钻 通讯员 赵明宇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唐益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