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电信诈骗变成“过街老鼠”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最近这段时间,“电信诈骗犯罪”变成了一个热词。在笔者看来,这个最让老百姓挠头的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身边人们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是“顽疾中的顽疾”。

随着科技的发展,街头巷尾都是各类监控与“天眼”,偷车、抢盗等显性犯罪行为,可以说是无处遁形,变得日益减少,于是乎,那些藏在暗里,躲在背后的行当,譬如电信诈骗犯罪,却开始日渐猖獗。

这么多年以来,笔者就经常收到许多诈骗电话,好在手机具有对“骚扰电话”的标注功能,看到了马上就掐掉。

无可否认,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一个积重难返的犯罪重灾区,多年来,后果严重的电信诈骗案不断被媒体曝光,再加上,生活中身边很多人都遭遇过电信诈骗,舆论对此声讨不绝。电信诈骗具有覆盖面广、隐蔽性强、涉案金额大等特点,让人防不胜防。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看,不管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是身为知识精英的名校教师,或者是退休在家的老干部,都因电信诈骗遭受损失。事实证明,电信诈骗并非一些老百姓所以为的“小儿科”,骗子的手段非常狡猾,诈骗形式多样,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

确实,电信诈骗犯罪多发高发的态势,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笔者觉得,要让电信诈骗犯罪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要打到“实”处,才能还我们老百姓一片干净,一片乐土。

怎样做到这一点,三个方面是关键。

一是形成全社会对其深恶痛绝、严防死守的“舆论效应”。譬如当年的醉驾问题,大抵如此。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注此事,各方面各阶层都集思广益,那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各层面的宣传也要到位,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企业还是社区,我们都要认真抓好宣传,“小手拉大手”,“抬头不见低头见”……让正面的引导“无孔不入”,深入人心,而不是流于形式,不断提高群众的警惕性。

二是在技术层面,联动机制要“时刻在线”。有别于传统诈骗方式,电信诈骗牵涉到社会的多个领域,也就意味着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进行治理。诈骗者正是利用了监管体制的漏洞,巧妙地躲开了一道道保护安全的警戒线,把诈骗的触角伸向普通人。

虽然现实中也有很多困难,譬如骗术翻新防不胜防、远程作案难以追踪、各部门协同困难很大、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等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怪同志不努力,只怪骗子太狡猾”,可是,只要从技术层面,把控好,联动好,“时刻在线”,骗子还是很难如愿的。据了解,实施电信诈骗主要借助两条渠道,一是通信线路,二是银行网络。一般的过程大抵如此:骗子通过通信线路与事主联系,进行诱骗——事主受骗,把钱存入‘安全账号’——骗子通过银行网络将钱快速提走,概莫能外。由于这两条渠道一直监管不力,犯罪成本低、收益大,极大诱发了犯罪,这也是电信诈骗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再如,刚才也说了,很多手机具有对“骚扰电话”的标注功能,但是,现阶段这个功能只对用户具有参考意义,并没有很好地接入到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机构的系统中。

此外,很多人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如果损失不太大或者没有损失,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及时举报。但是,笔者觉得,每一起骗子得逞的背后,可能都有成百上千次的“未遂”,只有消灭这些“未遂”,才能彻底阻止电信诈骗。

因此,打击电信诈骗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除了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社会组织以及每个电信用户都需要参与进来,从而编织起严密的防范网络,时刻紧绷,时刻在线,让电信诈骗不再有可乘之机!

三是减少贪欲,将会是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彻底“偃旗息鼓”的最好方式。中国文字很形象,“贪”和“贫”,就多了那么一点。贪心,贪小便宜,贪快,贪方便……正是这些心理,正是这些骗子们屡试不爽的人性弱点,给了骗子们可趁之机!由贪至贫,也是一念之差,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减少贪欲,可以让自己“刀枪不入”。这一点,因人而异,操作难度比较大,但是,宣传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下一代的教育当中,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至少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有这样的意识。

总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习总书记高度关注此事,前段时间,明确指出要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相信只要我们都一起来努力,一定能够让电信诈骗犯罪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打到其彻底“偃旗息鼓”!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通讯员 黄学礼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