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⑰延安归来,他在中山播撒红色种子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4-0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市西区长洲黄氏大宗祠有一个小小的展览馆,其中有一幅画的内容引人关注:黄氏大宗祠的门前,挂着“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横幅。黄氏大宗祠的守护人黄灼文给我们讲述了其中蕴含的那段历史。

提起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就要提起一个名字——黄峰,当时黄峰在广雅中学就读,受形势与进步思想影响,他与东区齐东村青年刘舒等9人在1937年9月共赴陕北“学打游击”。是年冬天,他们抵达延安,“成为第一批到达延安的中山人”。

黄峰从抗日军政大学学成后,返回中山参加革命。回到家乡不久,他就在中共中山县委指示下以一区抗先队的名义,于1939年年初组织举办了长洲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并担任指导员,负责为学员讲授抗大和陕北公学的一套教学内容,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为其教学重点。这个训练班有学员六七十人,绝大多数结业后成为抗战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西区长洲一带。

忆往昔

延安归来举办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

黄灼文拿出了一本《长洲儿女》,给记者讲述他所了解的历史。

“为了不忘记历史,不忘记那段岁月,长洲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专门出了一本书,里面记载了长洲儿女在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黄峰就位列其中。”黄灼文说。

在《长洲儿女》一书中,特别记载了黄峰回忆长洲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文章,那篇文章是黄峰1987年4月5日写的回忆录,黄峰详细叙述了写下回忆录的原因:“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我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一转眼50年,回忆中山党组织领导中山人民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现只从党在长洲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历史片断,看看中山抗日游击战争初期的粗略图景。”

开设游击战术、政治工作等课程

在回忆文章中,长洲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在1939年初举办,叶向荣以抗先队县队部特派员的身份任班主任,黄峰任政治指导员,高平任政治助理员。学员均由一区区委通知石岐及各乡党支部选派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前来参加,计有:黄江平、黄鞅、黄社雄、黄衍枢、黄鉴明、黄伟贤、杜广等六七十人。全体工作人员和学员均自带伙食,集中食宿,以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只有极个别生活有困难的外乡学员前来听课,不集中食宿。在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由于黄峰从延安回来不久,就照搬陕北公学、抗大那一套。那时出陕甘宁边区,要经西安、郑州、武汉才能回到广东,沿途会受到国民党军警宪特的检查,不能把教材带回,只能把笔记本带回来了,还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了回来。

当时着重教中国革命运动史、统一战线、游击战术、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等几门课程,学习时间约为两个月。学习期间跨过春节,长洲收获西河大蔗的时候,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还在办班。


长洲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在练习格斗。(翻拍)

坐砖头睡地板学习热情不减

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学员政治素质非常高,中共党员占学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班上建立了党支部,分队建立了党小组,还在训练期间发展了几个党员。

培训班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就是为了打游击。在黄峰讲授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课中,都强调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气节等,因此,不论在反共逆流到来还是中山沦陷时,绝大多数学员都能经受起严峻的考验。学习方法上,黄峰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边学边实践,全班学员还经常到石岐或乡下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激发群众的抗日热忱,取得群众的信任。当时石岐遭受日机轰炸时,全班学员都奔赴受灾现场救灾。

当年黄氏大宗祠的门前,是一片空地,学员们经常在空地上进行单兵教练和班排教练。当时长洲的条件很艰苦,同期西桠县立七小办游击干部训练班时,还有课室可利用,有桌椅上课。而长洲则在空洞洞一间大祠堂教学,教员只有一块黑板上课,学员们没有椅子,就坐在砖头、木头上听课,晚上睡在地板或干禾草上。吃饭的餐具也很简单,很多学员捧着半边椰壳作饭碗,自削竹枝当筷子,只有青菜或大头菜下饭。结业时到莲峰山实弹射击时,每个学员仅分到三发子弹。

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结业时没有发文凭,也没有发证书,但是学员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就是最好的答卷。

多数学员参加两次横门战斗

1939年秋两次横门战斗,参加过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学习过的同志几乎全部奔赴前线,或参加集结队作战,或参加救护队,或参加运输队,或参加慰问队,与当地驻军和其他抗先、妇协战友,共同战斗了30多个日日夜夜。在频繁而残酷的战斗中,曾在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学习过的黄江平同志担任过南三独立大队大队长,以英勇善战名震南海、三水两县;黄鞅同志曾任南番中顺指挥部直属的逸仙大队(主力队)副大队长,机智勇敢,曾得珠纵领导多次赞扬,不幸于1944年1月31日在五桂山牛爬石反日伪十路围攻中壮烈牺牲;黄颉同志任二支队群众工作队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不幸于1944年7月26日在广州日军奔袭禺南植地庄时的战斗中牺牲;黄社雄同志任地方党领导的长洲中队长,长期隐蔽在日伪重兵驻守的石岐近郊活动,1944年12月28日被土匪头子雷雄杀害……

看今朝

烈士功绩被铭记

黄灼文介绍,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1988年9月18日,长洲、后山抗日烈士纪念亭揭幕,当时设在烟洲小学,后来迁移到了狮山公园。在其烈士纪念碑上,记者看到了不少长洲抗日游击干部培训班学员的名字,包括黄社雄、黄伟贤、黄鉴明等。


黄氏大宗祠的守护人黄灼文给我们讲述了长洲人的革命历史。

4月2日,在清明节前夕,烟洲小学师生代表以及西区街道驻长洲六联系组、公共服务办党支部、人社分局党支部、卫健分局党支部党员代表,长洲社区、后山社区“两委”成员,到狮山公园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缅怀革命烈士活动。烟洲小学学生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

富了口袋富脑袋

长洲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化迅速,发展农民办宾馆、发展第三产业、推行股份制、建起星级酒店等,还建设安居工程等。

如今的长洲社区,早已是各种生活配套完善,社区公共文化兴盛,辖区内设有烟洲小学、长洲艺术幼儿园、翠景东方小学、翠景文化中心、翠景康体园、翠景文化广场、中山市图书馆长洲分馆等生活与文化设施。其中翠景康体园中拥有中山首个人工造浪泳池,并拥有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天地等游乐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运动、健身、休闲、康乐的好去处,丰富社区居民娱乐文化生活。翠景文化中心也曾吸引过著名钢琴大师刘诗昆、德国印象派钢琴家巴锋斯基等人登台演出。

“长洲社区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醉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扒仙艇、左手棍。”西区街道公共文化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黄氏大宗祠。

在长洲社区,已经将“醉龙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可欣赏、可体验、可感受的非遗,3月中旬,记者在黄氏大宗祠就看到一群摄影发烧友前来采风,拍摄本地居民东醉龙表演。西区也将醉龙文化节打造成西区一大特色文化品牌,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让非遗展现出恒久魅力,焕发出时代风采。长洲左手棍项目也流传了160多年,去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洲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相关链接】

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上
有一位长洲青年

在黄氏大宗祠的先烈展览馆里,还介绍有一位曾经是《华北新华日报》的编辑,他就是长洲青年黄中坚,原名黄祖雄,其父为当时长洲小学校长黄冷观(黄显成)。黄中坚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向名家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北上抗日前,黄中坚在香港任教于中华中学,其间接受爱国和进步思想,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

1938年年底,黄中坚北上就读于晋东南抗大一分校。由于表现突出,提前被调到民革通讯社任助理编辑,后又调到中共北方局领导下的《华北新华日报》任编辑。《华北新华日报》于1938年由何云创办,是宣传和组织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内投降派、建设太行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精神武器。1939年7月,黄中坚在太行山南麓抗日根据地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在一次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的残酷扫荡中,黄中坚与何云等40多位新闻工作者在转移时被日军杀害。如今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有一座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由杨尚昆题写“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侧面由陆定一题写“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碑背面刻有烈士姓名,黄中坚名列其中。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李丹丹
◆图/记者 文波
◆编辑:曾淑花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