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位于民众镇三益路的中山市水乡家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乡源),醇厚的酒香扑面而至,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吴学政从厂中迎出,跟随他的脚步逐渐深入酒厂,米饭和米酒的香气也更加浓郁,“年后,我们打算将蒸馏米酒的柴火炉换成蒸汽炉,这样更符合国家环保的要求。但水乡源的老顾客觉得惋惜,说再也喝不到传统的味道了。”日前,记者了解到,吴学政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合力经营着已有30多年广东米酒酿造历史的水乡源,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兄弟俩需要攻克的难题。
传统技艺酿出难忘味道
在吴学政的带领下走进煮米间,酿造米酒的各项工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锈钢槽中,新鲜出炉的白米饭正散发着热气,戴着手套的工作人员在鼓风机的帮助下不断进行翻炒,使米饭迅速冷却下来,而他们身旁的巨大蒸锅已在烹饪下一批米饭。吴学政介绍,俗称米香型白酒的广东米酒是水乡源招牌产品,以米碎为酿造原料,产出的米酒深受街坊邻里的喜爱,“米碎是在剥壳过程中被机器打碎的大米,淀粉含量高的米心暴露出来后,米酒不仅质量、产量更佳,成本也更为低廉,能实惠街坊,它因此成为了我们的首选原料。”吴学政告诉记者,将米碎洗净并蒸熟后,工作人员会把它铺在不锈钢槽中,待温度降至30至35摄氏度便洒入酒曲,抓揉均匀就可以放入隔壁车间的发酵桶中,经过24小时的糖化后继续加水进行发酵。打开其中一个发酵桶,淡黄色的酒液散发着香气,而米碎已经全部沉到了底部,“发酵约20天的酒液便能进行蒸馏,我们会将析出的头酒及尾酒舍弃,它们的有害物质含量较高,这叫‘掐头去尾’,这能够有效保证初馏酒的醇和。100斤的发酵好的米最终将析出60斤左右、晶莹剔透的米酒,其度数在40度到70度之间,价格也从4元到17元1斤不等。”
吴学政笑着说,水乡源1年可以产出200到300吨米酒,主要服务于当地居民,“民众水乡的不少居民就好这一口米酒,每天都喜欢在吃早餐时喝上一小杯再出门干活,米酒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存放到餐馆中,这叫‘存酒’。对于无酒不欢的他们而言,我们酿造的米酒有着难忘的味道。”不仅如此,水乡源还酿有柠檬酒、青梅酒以及肉冰烧,只要花上不到30元,街坊们就能打上1斤心仪的酒,回家美美地品尝去了。
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期望走出新的道路
在水乡源二楼的样品检验室中,吴学政换上了白大褂、认真对酒液进行检测,一旁的电脑上,受检酒液的乙醛、甲醇、乙醇等含量一目了然。哥哥平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闲时也会回到酒厂的生产线上帮忙,而出身食品专业的弟弟吴学政兼顾了米酒的品质监测、流水线全自动化设计等多项职责,他开玩笑说,自己在水乡源是“只手遮天”的人物,“从父辈手中接过经营水乡源的接力棒后,我将许多现代科技引入其中,例如,米酒检测最重要是看其中的甲醛是否超标,以前还需要经过多种化验进行检测,如今,甲醛检测机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然而,如何处理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矛盾、将它们有机结合依然困扰着吴学政,他介绍,由于工作量大、工序繁琐,酒厂面临着招工危机,兄弟俩计划逐步升级流水线、配备半自动化的设备,减少酿酒工艺所需人手,尤其是响应国家号召,将蒸馏酒液的柴火炉换成蒸汽炉,然而,父辈以及周围的街坊对此颇有微词,“他们都说,柴火炉酿造出来的米酒拥有独特的滋味,是蒸汽炉难以比拟的,如何既更新设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传承传统的酿造工艺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攻克的难题。”吴学政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家浩 实习生 潘梓元 通讯员 康雪涛
◆图片+2/见习记者 陈晨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