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教26年,日复一日站在讲台上传道受业解惑;她爱生如子,助力孩子们梦想成真。她叫梁红妹,中山市第二中学一名语文教师。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梁老师喜欢讲故事,特别是她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故事一:不要“恨铁不成钢”
“我也有过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我满腔热情,学生却毫不领情。我指望学生高大上,学生却差点拿起砖头拍我。”梁老师讲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她刚站上讲台不久。面对“叛逆”的学生,她百思不得其解。
“我严格要求学生,明明是为他好啊,难道果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被自我怀疑的情绪包围时,一位老前辈的话,让她得以释怀。
老前辈说:“你是恨铁不成钢,但他本来就是铁啊,为何一定要炼成钢呢?铁也铁的用处啊。”于是,梁老师突然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也都有他的优秀之处。换个角度看学生,梁老师发现,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却很有礼貌,那个做事很慢的孩子很沉得住气,那个文化科不太好的孩子却很有音乐天赋。
渐渐地,学生对梁老师的称呼从“那个老师”变成“那个语文老师”,又变成“语文老师”,再变成“梁老师”,最后成了“我喜欢的梁老师”。
故事二: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梁老师班上曾有个女孩,在数学课堂上和老师的互动,让梁老师记忆深刻。
老师问:“1除以2等于多少?”
女生答:“一分之二。”
数学老师愕然:“不对哦。”
女孩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说:“二。”
数学老师再说:“还是不对哦。”
女孩茫然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不会。”
梁老师至今还记得那位数学老师转述这件事的表情。但梁老师没有多想,只是告诉那名女生: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两年后,这个学会计的女孩成了班上第一批通过会计证的学生之一。
“要知道,当年的会计证通过率不到30%,比现在考大学还难吧。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女孩和家长那激动的神情。”梁老师回忆道。当时,那名女生对她说:“老师,感谢您在一开始就告诉我,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时隔多年,梁老师还总想起这个女孩:“与其说是我教育了这个女孩,不如说她用自己的成功教育了当年不自信的我。”
26年来,梁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回看26年从教生涯,她依旧说:“我愿意,一辈子纯纯正正、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地教书育人,做一个醉心于语文教学的好老师!”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唐益 通讯员 林国胜
◆图/通讯员提供
◆编辑:蓝运良
◆编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