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特色海洋经济?中山政企学合力探索发展新路径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发布:2025-10-1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0月16日晚,“打造中山特色海洋经济”社科沙龙座谈会在夜色中悄然拉开帷幕。没有冗长的开场,也没有刻意的客套,这场聚集了中山市发改局、文广旅局等政府部门,翠亨新区、神湾镇等镇街代表,明阳集团、江龙船艇等企业方,以及市经济研究院、高校专家学者,市政协委员的会议,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就中山海洋经济的“短板”与“破局”,展开一场关于“向海图强”的深度对话,探索海洋经济特色发展的清晰路径。

10月16日晚,“打造中山特色海洋经济”社科沙龙座谈会在夜色中悄然拉开帷幕。记者 付陈陈 摄

协同破局
顶层设计与一线探路
双管齐下

中山发展海洋经济,难在何处?

市发改局率先掀开“问题盖子”。“全市海域面积仅158.2平方公里,占全省0.24%,91公里岸线占全省1.24%,且全部海域均为禁养区。”该局负责人坦言,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让中山海洋经济从起点就面临制约。再加上一些后天问题,阻碍着中山海洋经济跃升。

政府部门与镇街代表率先给出“解题方案”。记者 付陈陈 摄

面对先天不足与后天挑战,中山如何破局?政府部门与镇街代表率先给出“解题方案”。

市级层面,《中山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拟从五大方向系统布局:联动深圳完善陆海空铁交通体系,推进港口升级的“新港通航”;依托明阳、江龙船艇等龙头,打造船舶海工装备集聚区,推动传统产业嵌入海工供应链的“产业强海”;引导企业组建创新联盟,攻坚核心技术的“科技兴海”;加强海洋污染联防联控与红树林修复的“生态护海”;大力发展沿江滨海旅游新业态,激活水岸经济活力的“江海联动”。

在市级“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镇街代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就发展海洋经济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作为岸线资源相对丰富的镇街,翠亨新区锚定“海洋新城”目标,结合中山海洋资源稀缺、龙头企业数量少以及空间布局分散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制定更多政策指导镇街工作,设立海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发展,利用海岸线打造海洋新城样板,融合湿地、美食古村等文旅资源,推动“海洋+文旅”深度融合。

拥有扎实船舶制造基础与丰富咸淡水资源的神湾镇,则以“磨刀门水道出海口”为支点,谋划水经济示范带与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面对岸线功能缺失、沿岸建设用地紧缺等六大瓶颈,镇里已与珠海斗门、江门新会签约共建文旅项目,同时与南部四个镇街共同打造“西江咸淡水乡情联盟”,通过跨区域合作腾挪发展空间,提升文旅知名度。

企业突围
细分赛道发力
链式协同补链强链

顶层设计与镇街一线实践的协同推进,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力方向。会上,江龙船艇、明阳集团、斑马药业等企业不仅亮出自身战略,更主动对接需求,推动“单点突破”向“链式协同”升级。

江龙船艇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席方远直言,与长三角相比,中山在大型船舶制造领域并不具优势,需避开10万吨级以上大船赛道。“眼下国际市场对中国船舶的需求逐渐增加,欧洲船东更看重质量和服务,若中山能抓住这一机遇,在公务执法船、新能源船、风电运维船等细分领域,建立起技术和服务口碑,有望抢占国际市场。”席方远还结合企业面临的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受限等问题,建议政府设立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吸引高校科研机构落地,集中资源攻克无人船艇技术瓶颈,推动智能船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作为海上风电龙头的明阳集团,则明确“海上+海外”的双海发展战略,推动中山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产业链分工。“我们持续深耕海上风电技术迭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步开拓多元化应用场景:联合高校研发无人设备用于风机运维,布局海上制氢探索‘绿电+绿氢’模式,在阳江打造海洋牧场,以‘飞海’合作模式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明阳政府事务中心执行总经理孙嘉琳坦言,虽然第三季养殖示范成功收鱼,但养殖成本高、鱼种选育等问题仍需科技突破。

针对这一痛点,斑马药业董事长温晓燕当场“接招”:“我们在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筛选、鱼类品种改良方面已有积累,比如抗病虫害鱼类培育、海水鱼淡水养殖技术,或能为明阳的海洋牧场提供解决方案。”温晓燕介绍,依托斑马鱼新药研发平台,企业已筛选出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并获得5项小分子药专利,眼下正计划联合广东海洋大学成立鱼类改良研究所,攻关抗病虫害鱼类培育等技术,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他十分期待能与明阳共同探索“风电+渔业+生物医药”的跨界融合。

>>>专家建言

聚焦“小而精”
以特色战略激活增长动力

在企业分享后,专家学者结合中山实际,进一步提炼发展方向,为海洋经济特色发展注入理论动能。

市政协委员、博士高超平以“小而精”为切口提出五大建议。记者 付陈陈 摄

市政协委员、博士高超平以“小而精”为切口提出五大建议:一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嵌入深圳全球价值链,承接水下机器人电控系统、无人艇配套等制造环节,反向在深圳设研发机构;二是打造河口经济创新样板,发展咸淡水高价值鱼类养殖,串联红树林、古村等文旅资源留住游客,探索红树林碳汇融资;三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海洋化,如古镇研发海洋观测灯具、小榄攻关海洋工程防腐蚀五金;四是构建“无深水港通全球”物流体系,联合深广港建区块链物流平台;五是建立海洋人才“双化”机制,推进深中人才互认,推行“周末工程师”制度,定向培养涉海人才。

结合高超平的建议,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梁仕伦进一步指出,中山需跳出“短板焦虑”,把握三大优势:身处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中心与黄金内湾核心节点的区位优势;明阳风电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独树一帜”的产业基础;深中通道开通后海陆联运的发展空间。“国庆长假期间,深中通道‘日出打卡点’的火爆,已预示中山发展海洋旅游大有可为。”梁仕伦说。

从直面短板到系统破局,从企业突围到专家赋能,这场社科沙龙为解决中山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交出了一份“行动指南”。正如会议传递的共识:中山海洋经济的未来,不在“大而全”,而在“特而精”。政企学的合力,正让这片“有限的蓝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增量”。


编辑  张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10月21日起,中山将适时人工降雨
非原创 32067人浏览   2025-10-17
中山学生作文开放平台
原创 31876人浏览   2025-10-16
中山公开征集违规征订使用教辅材料问题线索
非原创 22228人浏览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