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为一名78岁高龄的极危重肺癌患者实施高难度“Y型气道支架置入术”,迅速解除其气道梗阻风险,将患者从窒息边缘挽救回来。该案例彰显了医院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的综合救治能力与多学科协作优势。
多科协作置入支架 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患者吴婆婆(化名)家住中山市东升镇,罹患肺癌多年。虽经多线靶向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肿瘤侵犯导致其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严重狭窄,氧气供应几乎中断,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生活无法自理。家属将其送至中山市中医院时,已属危重状态。

面对紧急病情,市中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各科专家一致认为,必须立即解除气道梗阻,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经周密准备,医疗团队在重症监护环境下为患者施行“经支气管镜下金属Y型支架置入术”。术中,专家们凭借精湛技术,通过支气管镜将定制Y型支架精准放置于气道分叉处,瞬间撑开受压气道,恢复气流畅通,手术顺利完成。
气道梗阻解除后,治疗并未止步。为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其制定了个体化呼吸康复计划,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循序渐进的体能锻炼及营养支持等。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和鼓励下,吴婆婆积极配合,身体机能明显改善。
晚期肺癌治疗步入慢病管理新时代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针对高龄晚期肺癌患者,更应倡导科学、积极的治疗策略。”吴婆婆的主诊医生凌天和表示,本例成功救治说明,即便病情危重,现代医学仍可借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手术等多元手段为患者争取生机。

“公众应树立信心,摒弃‘肺癌即绝症’的陈旧观念,积极遵循规范、综合的治疗路径。”吴婆婆的主诊教授黄进强调,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症状控制方面,传统中医药通过整体调理和“扶正固本”,结合现代技术可实现“减毒增效”,助力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黄振炎总结,晚期重症肺癌并非绝对治疗禁忌,关键在于采取快速、精准、个性化的干预策略。治疗须优先缓解危及生命的状况(如大气道梗阻),为后续抗肿瘤治疗争取时间,并通过呼吸康复改善患者体能状态,为全面治疗创造条件。
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致力于为更多危重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 林燕英 二审 徐世球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