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黄艺杰 视频编辑:刘建满
8月8日,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以下简称“纪中”)的民国建筑台阶前热闹了起来,50多名学子手上晃动着写满“祝福语”的手卡,欢迎纪中学子刘海峰载誉归来,现场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信息大佬”“纪中骄傲”,是很多学弟学妹们对刘海峰的评价。在信息学竞赛圈,他也名声在外,屡屡获奖,近日,他更是在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作为中国国家队选手之一斩获金牌、获得全球第八名。
在现场,刘海峰向记者分享赛后感受,以及信息竞赛之路的成长经验。多年来不断闯关的他,最大的学习诀窍是善于思考,“遇到难题不是急着做,而是先想有没有更聪明的解法。”
“竞赛高手”的背后
是兴趣+钻研
刘海峰高高瘦瘦,眼神灵动,开口说话前总是先思考一番,言简意赅。

记者了解到,本次竞赛一共有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330名选手参加。竞赛包含两场比赛,每场比赛中,选手都要在5小时内独立完成3道题,两天总共6道,每道题占100分,满分600分。
经过两天的对战,中国代表队四位选手全部斩获金牌,包括来自纪中的刘海峰。
“参加这次比赛时,因为赛前已经做了非常多准备,我一直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应是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刘海峰说,在得知拿到金牌时,内心还是比较淡定的。
回顾学习信息学的经历,他提起了“热爱”和“兴趣”两个关键词。“我很热爱信息学这门学科,在小学开始学的时候,一下就喜欢上了。”刘海峰说,刚开始学信息学时,自己的学习进度比较慢,但并没有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而是坚持了下来。在上了多次课后,他开始跟上进度,越来越进入状态。
由于学习效率高,研究和解决问题进度快,在初中时,教练安排他参与相对更高难度的训练,与更高水平的同学一起学习。
2023年,上高一的他,在广东省队选拔赛中勇夺第一名。虽然在全国赛中遭遇挫折,仅获银牌,但他并未气馁,反而越挫越勇,在2024年再次以全省第一名的佳绩入选省队,并在第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以全国第十名的成绩斩获金牌,成功保送清华大学。
今年年初,经过近半年的激烈角逐与层层筛选,他成功入选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
谈及学习过程是否遇到困难和挑战,他坦言,现在信息学竞赛的出题方式更注重考验对算法的灵活应用,竞争也比较激烈。“这些对我来说,一开始是有挑战性的,并没有做得很好。”他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挑战,他严格执行教练的计划安排学习,不断钻研。
这么多年来,为了学习信息学知识,每年的周末、寒暑假,他都付出了大量时间。在他看来,整个过程是比较辛苦的,“要学好这门课,确实需要花费很多功夫。”
对于未来,他期待在大学进一步了解信息学分支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他勉励同样热爱信息学的学弟学妹们,在遇到挫折时,要鼓励自己能行,努力战胜,“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很重要。”
教练评价:
遇到难题时
他总是先想有无更聪明的解法
“刘海峰有个特点,在遇到难题时,他不是急着做,而是先想有没有更聪明的解法。”这么多年来,一直教导刘海峰的纪中信息学竞赛总教练熊超评价道,“这种爱动脑筋、追求最优解的性格,是他的优势。”

在熊超看来,信息学是计算机程序代码加上算法的学习内容,在中学里是训练学生拥有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本质,就是信息学里所研究的算法。”他提到。
熊超认为,信息学竞赛教会学子们的,不光是写代码,更重要的是遇到困难不放弃、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韧劲,“这种品质走到哪都能用得上。”
对于其他想学信息学竞赛的学子和家长,有什么建议?熊超表示,建议孩子们先培养兴趣,学有余力且对信息学有纯粹的兴趣爱好,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解学多深多难的题,不要与他人比较学习成绩,而是比学习的心态、学习方法、积极性等。
“建议家长不要功利,不要以升学、获得大奖的目的来让孩子学信息学,而是要认识到,学习信息学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些能力是终身受益的。”熊超表示。
中山纪中:
立体构建贯通培养模式
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纪中学子陈启峰以世界第八名的成绩勇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填补了广东省信息学国际竞赛金牌的空白后,2017年纪中学子杨家齐获得该比赛银牌,2019年纪中学子高嘉煊再度摘金。刘海峰本次获奖,是纪中学子取得的第3枚该竞赛金牌。
中山纪念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梁世锋表示,纪中的信息学竞赛工作开展20多年来,立体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贯通培养模式,搭建结构合理的教练队伍发展平台,助力信息学竞赛育人效果和竞赛成绩稳居广东省前列。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多维度构成和连续性教育,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教育链条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学兴趣。”梁世锋说。

“现在能看到,学生们的信息学竞赛成绩不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并非只专攻这个学科,而是同步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交流能力等。”梁世锋说,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学生团队建设、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合作能力等,构建宽基础、更优质的课程体系。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