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书院大讲堂丨雨果奖获奖作家海漄带你穿越时空:历史的留白,正是科幻的起点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5-05-26

5月25日,香山书院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2023年雨果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海漄带来“历史与未来之间:科幻如何点亮日常生活的想象力”主题讲座,他以历史与科幻的交织为脉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在星辰大海中寻找文化坐标。

5月25日,2023年雨果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海漄为读者带来“历史与未来之间:科幻如何点亮日常生活的想象力”主题讲座。  记者  谭桂华 摄

历史属于过去,
科幻属于未来?

“很多人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科幻指向未来,但其实它们是文明的一体两面。” 海漄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讲述18岁画家希孟的传奇——这位在史料中仅有寥寥数笔的天才少年,在海漄的科幻想象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希孟的故事是历史与科幻碰撞的火花。”海漄解释道。画作题跋中“希孟年十八”的记载,与蔡京隐去其姓氏的细节,成为他创作《时空画师》的灵感源泉。通过考据宋代皇室避讳制度、青绿山水的矿物颜料使用等细节,海漄为希孟构建了一个既是皇室后裔、又是政治牺牲品的复杂身份。在他看来,历史的留白,正是科幻的起点。

海漄分享的另一组创作案例聚焦于“龙”这一文化符号。《走蛟》与《龙骸》中,海漄将安史之乱的边军故事与清末的胶州湾危机杂糅交织,以生物电原理重新诠释“龙能致雨”的传说。当史书中的“青海白龙”遇见齐柏林飞艇的飞行原理,历史的神秘与科学的理性产生了奇妙共振。海漄认为,这种跨时空的“缝合”,是科幻创作的一大魅力。

海漄以历史与科幻的交织为脉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在星辰大海中寻找文化坐标。 记者 谭桂华 摄

海漄提到,无论在欧美还是中国,当科幻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时,它与历史的结合便水到渠成。1962年,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出版了经典之作《高堡奇人》;1990年,威廉·吉布森与布鲁斯·斯特林合作的《差分机》更被视为“蒸汽朋克”的开山之作。而在我国,1960年及1980年,童恩正与刘兴诗分别发表了《古峡迷雾》和《美洲来的哥伦布》。这些作品均可视为历史科幻。

在历史和科幻中,我们收获了相似的震撼。或许,这就是科幻必然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的原因。

科幻可以成为
中国文化的“世界语言”

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到《聊斋志异》,中华文明从不缺乏想象力,基于庞大人口和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经验科学也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去年2月,海漄出版了自己的科幻短篇集《海漄怪奇故事集》。其中,作品《土楼外的春天》将视角投向福建土楼。这座承载着宗族记忆的圆形建筑,在海漄笔下成为末日危机中的文明堡垒。“土楼的天圆地方形制与中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本身就是东方哲学的具象化。”他分析道,小说中幸存者抽签外出寻粮的情节,正是对传统宗族契约精神的现代演绎,“这种‘集体托底’的逻辑,与《流浪地球》中‘50 岁以上出列’的抉择一样,充满东方文明的独特气质。”

其实,这类灾难题材在西方文化中屡见不鲜,但在东方的语境下它将如何演绎,这是海漄想突破和创新的。“什么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叙事?我认为,科学不分文明和国界,它是普世的。但在相同的题材下,我们完全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海漄认为,这种表达要基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决定了人物的行为逻辑,而不应作为一个试图吸引西方注意的猎奇符号。

当刘慈欣让《三体》走向世界,我们已经证明科幻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语言”。海漄给予广大科幻创作者:“不必困于西方范式,从《山海经》的奇崛想象,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浪潮,我们的文明本身就是一座富矿。”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首个冰淇淋主题文旅景区来啦
15960人浏览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