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静谧的旗溪村,记者来到中山市五桂山桂南学校(以下简称“桂南学校”)。初入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小块的金色稻田,稻影婆娑,几个孩子俯下身去,似在逗弄田里的小虫。4月24日,劳动节的前夕,记者探访桂南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深入了解这所学校综合劳动课程中蕴藏的“生活教育”。
生产劳动课:在美好农场领悟“耕读传家”
“中药渣可以为土壤提供腐殖质,其中含有氮元素,可以为我们的植物提供氮肥。同学们刚刚做的动作,把中药渣和土壤混合在一起,是为了达到松土的作用。”来到桂南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的美好农场,记者正巧碰上该校劳动老师罗海清在为学生上生产劳动课程。茄子、水果黄瓜、长豆角、毛豆……美好农场中的两亩田地里,绿意葱茏。同学们有的扛起锄头松土施肥,有的忙着来回提水浇菜,有的清扫地面做起后勤。气温回升的季节,孩子们挥洒汗水,他们脚踏在土地里,与土壤一起工作,贴近自然,真实生活,耕读同修。

既然教育是为了面对生活,那生活中自然处处是教育。记者注意到,在美好农场的告示牌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孩子们不仅学习使用传统的自然耕作之法,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了解当下时代,资源紧缺、自然环境愈发脆弱的现实,探索用科技让农业生产绿色高质、节本增效,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这门劳动课上,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贯彻始终。

在基地内,里侧的角落设置了一处用砖块与木板搭起的堆肥区。“这是堆肥区,它是由干枯的树叶、蔬菜叶子一层一层铺起来的,里面有一种生物叫黑水虻,专吃剩菜剩饭,它吃掉了里面的叶子,排泄出来粪便,这些粪便可以用来施肥,对田里的蔬菜来说是很好的养料。”桂南学校六(1)班的罗静涵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道,美好农田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这种黑水虻的厨余转化率可达60%到80%,是天然有机的“宝藏”肥料。

“这个是我和同学们制作的环保酵素,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果皮菜叶和红糖,我们将这些调配至10:3:1的比例,让它发酵3个月之后就可以拿来使用了。”罗静涵指着美好农场里成排摆放的酵素桶介绍道。劳动课上,老师还会带领同学们收集果皮、蔬菜叶等湿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培养益生菌和酶,用于淋菜、除虫、拖地等。同学们在劳动中深刻认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养成了低碳生活的习惯。
烹饪课:在大地厨房解锁“生活真味”
在桂南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除了有美好农场,还有大地厨房。在这一精心规划的田间开放式厨房,配备有蒸饭柜和6口行军灶,料理台、盥洗池、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作为农作的奖励,罗海清在大地厨房准备了棉花糖制作体验,同学们排起一条长队,依次拿起竹签学卷棉花糖,一个个蓬松饱满的棉花糖成型,同学们在香甜滋味中消减了劳动的疲惫。

下午4时30分,恰逢桂南学校的课后晚托烹饪课。绿色种植课刚结束,罗海清便开始着手准备起本次烹饪课上制作传统糕点紫薯水晶糕的器具和食材。据她介绍,每周二、周四是烹饪课,主要是教学生动手制作传统甜点,通常周二以劳动老师的示范教学为主,周四则由学生体验实操。“在课上,孩子们会亲身参与到甜品的制作,比如将面团分成面剂子,有馅料的则需要分开称重,然后再来包起来,用模具压出形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平日里吃到的甜品的制作全过程,还享用了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罗海清告诉记者。
“在烹饪课上,我做过钵仔糕、白糖糕、千层糕、青团!学会了揉面团和泡吉利丁片!”六(1)班的李欣华兴奋地向记者分享道,几周前制作原味和椰奶西米露口味钵仔糕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每次在烹饪课学到一款甜品,她回到家后都会尝试做给家人吃,通过自己的劳动做出来的食物让她直呼“香得嘞”。

据了解,大地厨房烹饪课上,同学们不仅会制作简易的传统糕点,还会制作香草茶、洛神花果酱等具有旗溪村当地特色的食物;此外,家常菜的烹饪也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级每学期学做一道菜被写进课程内容。学校还会应时应节气在烹饪课上组织传统文化节庆食物,如艾饼、汤圆、月饼、粽子的制作教学,让同学们在家政劳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种下一颗种子,让劳动渗透日常
记者从桂南学校了解到,为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桂南学校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和建议,结合桂南学校实际情况,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立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以绿色种植为主,从除草、松土、起垄、播种到日常田间管理的整个过程,再到收成采摘,最后在大地厨房学习烹饪,完成‘从种子到餐桌’的闭环,这是一条主线;第二条主线,是将多余的蔬菜放在班级里面,让学生参与售卖。一二年级的孩子,则更侧重于整理收纳,主要是教他们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技能。他们也会来到农场体验简单的劳作,比如说除草、浇菜、捉虫。”罗海清向记者介绍道。

罗海清表示,除了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劳动还可以培养家庭责任感。与泥土、植物打交道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们增强免疫力、释放压力的过程,文化课程绷得太紧的时候,亲近大自然,与大地、泥土亲密接触就是自然的疗愈。“劳动教育,不只是在劳动节这一天展开。应该为孩子们播种下一颗种子,让劳动渗透到日常。”她说道。

“土豆是一个一个的,而不是片状或者条状的;把番茄放在热水里泡一泡,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剥去它的皮。这些都是常识,却又不是那么‘常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为了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人,我们天天都在生活,却越来越远离真实的生活。”这是基地介绍栏上的一段话,道出了当前教育有些残酷的现实。在桂南学校,孩子们劳作的身影穿梭在美好农场、大地厨房,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孩子种花种草、做饭做菜,本质是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生活原来如此真实。
编辑 余晓霖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