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数控、中元华电、天喻信息、锐科激光、达梦数据……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梦想的起点,都在一座高校的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创新项目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从引进一个科创人才到成就一家企业,再到带动一个产业,背后的“园丁”为什么都是它?“国产数据库上市企业第一股”达梦数据从这里起步,如何从象牙塔走向世界,引领国内数据库原始创新?4月15日,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在武汉·中国光谷进行了调研采访。

象牙塔里走出
“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位于未来科技大厦的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梦数据”)正是从校园里孕育出来的上市企业。经历最初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艰难阶段,2024年,达梦数据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达梦数据2000年成立于中国光谷。从1980年开始,创始人冯裕才教授已经开启了数据库研究。他于2000年56岁时创立公司,如今80岁仍活跃于商场。从在学校的实验室起步,如今,达梦数据已经成长为国内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者。最近央视刚报道过该公司:因为达梦数据的一个解决方案,帮中国移动业务性能提升了30%。

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张永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车道,电信、金融、银行、电力、互联网等行业飞速发展,而数据库是一切业务的核心,但国产数据库起步较晚,刚开始这些行业选择了相对成熟的国外产品,如Oracle、DB2。当时国产数据库厂商,比如达梦数据面临着有产品但无市场的尴尬局面,公司副总经理刘志红笑着说,自己刚入行做销售,推销国产数据库特别难。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和大力重视信息安全,以及国产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成熟,达梦数据也“守得云开见月明”。2024年公司总资产额为37.87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长31.49%;营业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22.91%;归母公司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2.22%。
张永强表示,科技创新成果需要产业化推广才能不断成熟,达梦数据从实验室到上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艰难阶段,能走到今天,跟创始人冯裕才的战略定力和坚持做自主可控国产数据库的远见密不可分。他表示,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数据库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根技术”,已经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基石,希望跟产业链上的伙伴一起推动数据的国产化,赋能各行各业。
科创园要做“园丁”
不能做“二房东”
“创业者都要经历九死一生,最初的种子培育阶段非常难,而我们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筛选出优秀的种子后,尽可能帮助他们活下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高明告诉记者。他说,孵化平台靠当“二房东”收租金生存的模式不能持久,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之路。
高明进一步解释,上述四个角色缺一不可,如果学校不主导就没有这么多优质项目、人才、成果落地科技园;如果政府不支持,就没有这么大的政策力度和空间;如果没有企业化管理就没有高效率和可持续性;而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更好地集聚各类资源。多年的实践,推动科技园探索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强化一个学科”创新模式。

据介绍,科技园深度联动学校光电、机械、软件等优势学科,培育四大特色产业微集群:以华工激光为核心的激光产业集群,以云岭光电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集群,以华中数控、中元华电为引领的智能制造集群,以天喻信息主导的软件信息集群。截至2024年底,科技园入园企业及团队数量达619家,其中在孵企业325家,累计孵化企业近800家。科技园累计培育了上市及挂牌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317家、瞪羚企业127家、专精特新企业1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8家。

高明说,经过20多年的探索,科技园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开始,推动全链条孵化服务,建立了一条“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链。据了解,科技园目前正计划与中山火炬高新区在创新孵化方面展开合作。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