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避之不及”到“亲水而居”,中山市横栏镇的治水故事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党员干部、施工团队与村民们携手攻坚的点滴坚持。当梁淑妍在黑板上写下“家乡的小河变美了”,当吴瑞光的孙子在清澈的河涌边追逐嬉戏,这场战役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数据的改善,正如横栏治水工作人员李文斌所说:“它重塑了人与水的关系,更点亮了水乡人对美好家园的期待。”
“今天的不便,
是为了明天的水清岸绿”
2025年4月1日的清晨,横栏镇贴边涌两岸的居民推开窗户,不再是刺鼻的腐臭味,而是湿润的草木清香。漫步贴边涌畔,微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岸边绿植摇曳,孩童在河畔幼儿园里追逐嬉戏,一幅水清岸绿的画卷徐徐展开。

“ 贴边涌以前河水黑得像墨汁,臭味隔着老远都能闻到。家长和孩子们都不敢靠近河边,户外活动都受影响。”贴边村幼儿园园长梁淑妍回忆起2021年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如今站在整治一新的河边,她指着对岸嬉戏的孩童说:“现在孩子们午休时都能听见鸟鸣,家长微信群里全是点赞。”她的话印证了水质改善的成效。

当时施工队采取“错峰施工+夜间走访”策略,挨家挨户解释:“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水清岸绿。”中交上海航道局施工技术人员冯敏瑞仍记得初到现场时的场景:“戴着口罩都挡不住刺鼻的臭味,气温高的时候,隔着几百米都能闻到。”为了推进截污工程,施工团队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沟通施工计划。“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挖路扰民。”冯敏瑞说,“我们白天施工,晚上就上门解释,讲治水对子孙后代的好处。”经过反复沟通,村民逐渐从抵触转为支持,甚至主动帮忙协调施工中的难题。

据介绍,三年间,贴边涌新建了2座污水提升泵站,清淤2万立方米,周边2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支管全部接入管网。2024年四季度,河涌水质虽仍为劣Ⅴ类,但已无黑臭现象。
梁阿姨在贴边涌住了30年,如今她在河边晾衣服,笑着说:“以前掉河里的东西都不敢捡,现在水清了,鱼都回来了!”
“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
而是全民的‘大合唱’”
横东涌的整治同样充满挑战。横东村村民吴瑞光担任治水协调员,见证了村民态度的转变。“一开始大家觉得‘关我什么事’,甚至阻挠施工。”他回忆,村两委干部带头走访,用“鱼塘发包价值提升”“夏天没臭味”等实实在在的好处说服村民,成为“就是我的事”,大力支持。

党员和村民代表率先拆除违建,带动其他住户配合。如今,横东村90%的道路治水工程已完成,污水直排鱼塘的历史彻底终结。

“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横东村党委委员苏嘉进也深有感触。施工期间,道路破损、交通拥堵等问题频发,村两委干部24小时待命协调。

“有位阿婆担心施工影响出行,我们连续三天上门解释,最后她主动帮忙做邻居的思想工作。”苏嘉进说,看到河涌变清、鱼塘水质改善,村民竖起的大拇指,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我们肩负着
让家乡变得更好的使命”
2024年7月正式通水的横栏污水处理厂三期,堪称治水攻坚战的“旗舰工程”。这座全市首座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要在不到10个月内完成从征地到调试的全流程。
走进横栏镇污水处理厂三期中控室,巨型电子屏实时显示着5万吨/天的处理数据。这座污水处理厂,将臭味控制在地下,地面将建成市民公园。
“建设期间正值雨季,我们创造了22天连续浇筑1.6万平方米混凝土的纪录。”中交上航局生产经理周飞辰指着防洪墙告诉记者,“最难忘那个暴雨夜,全体施工人员泡在水里作业,雨衣根本不管用,大家索性光着膀子干。”周飞辰坦言,“从立项到通水,每一步都像在闯关。大家在暴雨中坚持作业,全体施工人员冒雨搭建防雨棚,用水泵排水,最终抢回工期。”

横栏镇永兴污水处理公司副总经理吴锡海亲历了这场“生死时速”。“原本12年才建成88公里管网,现在要在3年里新建183公里未达标管网和90公里农污管网。”

“2024年7月,三期工程通水运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8倍,彻底解决了横栏镇的污水收集难题。”吴锡海动情地说,“我希望在我老了后,可以给我孙子说一下贴边涌的历史发展以及治水过程,要告诉他们,我们故乡不管如何,也要拼尽全力守护那一方水土,我们肩负着让家乡变得更好的使命。”
“一定要守护
水清岸绿的未来 ”
“治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横栏镇水污染治理攻坚工作组组员李文斌说,如今横栏镇建立了排水厂网一体化运维体系,河长巡河、岸线保洁、水利调度等机制常态化运行。2024年,全镇水环境质量指数较2021年改善57%,越来越多的河涌恢复了“鱼翔浅底”的生机。

在横东村的河涌边,施工管理人员田浩看着嬉戏的孩童,感慨道:“三年前这里臭气熏天,现在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当记者问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提到“信任”。这种信任,让贴边涌的大众早餐店从门可罗雀到座无虚席,让养殖户主动拆除违建,让曾经避之不及的河涌变成了休闲步道。
夜幕降临,横栏贴边涌边的灯光次第亮起,慢跑的居民、嬉戏的孩童、纳凉的老人,构成一幅安宁的水乡画卷。三年攻坚,横栏人用脚步丈量每条河涌的痛,用匠心编织地下的“水脉”,更用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李文斌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河水变清,更要让这份清澈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
如今的横栏,45条河涌正以不同的节奏苏醒。有的已恢复生机,有的仍在蜕变,但所有改变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当“人水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百千万工程”的蓝图徐徐展开,这座岭南水乡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答卷。
编辑 张英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