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小巨人”搭配“营养餐”?丨理论周刊·圆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主持人:谭华健 发布:2025-01-06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优质中小企业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分别构建了优质企业“金字塔”的基础层、中坚层、核心层。

“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在工业强基、科技创新、补链强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截至2024年12月,中山市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150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1家、“小巨人”企业42家。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把“一米宽”的领域做到“百米深”。

如何厚植“小巨人”企业成长土壤,不断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优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期理论周刊,特别邀请了高校、研究院、“小巨人”企业负责人、园区管理者等展开圆桌交流。

2025年1月6日中山日报4版理论周刊。

霍绍由:数智赋能,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双提升

霍绍由

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都是某个领域的领跑者,其创始团队或者管理团队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尤其在技术方面。相反,大多数人对企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这就需要通过数智化的技术来为人员赋能,为企业赋能。简而言之,就是数智赋能,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对内提高生产力,对外提高竞争力。

数智化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融合了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运行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来解放我们的手脚和大脑。

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数智化技术和方法来助力企业的发展以及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数智化是如何助力企业提高生产力。一般企业的管理,尤其是初创企业的管理是很难在短期内既能兼顾发展又能做好管理的,更没有成熟健全的管理体系去规范组织如何去做,这个时候更需要技术手段去实时地发现问题,识别管理的短板。无论是IoT(物联网)技术还是信息化技术都能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地记录,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传送到系统平台,这些系统平台将实时的状态告诉管理者,实现让问题去找人,而不是人去找问题。这样,管理就可以降低难度,提高发现问题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数智化技术,如AI算法模型,结合成功的管理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数智化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不仅解决了人员数量的不足,更解决了人员的能力不足的短板,充分解放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力,让专精特新企业更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长和特长的领域。

其次,专精特新企业的业务大多数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特定的产品和行业,短期内很难撼动传统竞争者所累积起来的客户资源和行业沉淀,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不仅需要做好产品更需要做好服务,不断采用新的数智化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对外数智赋能,对外提高竞争力。无论是专精特新的自身还是服务的企业,在目前极度竞争的环境中,都面临着对内如何提高生产力,对外如何提高竞争力的挑战。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如何服务于客户这两个方面非常重要。通过其自身掌握的数智化技术应用到客户上面,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拓展,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互联互通,推动产品和服务向远程化,少人化,无人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可助力客户实现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双重提升。

总而言之,无论是专精特新企业本身,还是所服务的客户,都面临着双重提升的需求,即:对内提高生产力,对外提升竞争力。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去拥抱数智化,并通过数智化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产品、服务及其管理的远程化、少人化、无人化和智能化是决定数智化能否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的根本。

(作者系中国气体行业数字人工智能百人会会长、全球博士联合会理事、AI研究生导师、中工数科数字前沿研究院院长)

于效宇:“1”到“N”,打通从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研发的“堵点”

于效宇

笔者所在高校是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在企业创新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以服务中山市地方企业为例,谈下心得体会。

一、高校与企业同频共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传统科研型高校和企业的研究氛围不同,高校具有更长期稳定的支持,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研究目标是获得从“0”到“1”的基础研究。企业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路线以及研究的时限,着重研究“1”到“N”,研究的目标是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与科研型高校不同,作为地处中山的应用型大学应该发挥企业主导作用,特别以专精特新企业产品研发为抓手,陪伴企业从“1”到“N”,高校从贴近企业变成融入企业,疏通双向循环流动通道,实现企业技术升级与高校成果转化“同频”,产业升级与高校人才资源“共振”,从而打通从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研发的“堵点”。

二、坚持科学思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将科学思维贯穿企业管理、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设定研发阶段性目标,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重塑技术路线,才能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竞争的独特优势。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中山市的五金、灯饰、小家电等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有着迫切需求,为AI落地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土壤。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不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中山市根据产业布局情况,能够与广州、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差异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落地开花。利用中山市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如高校科研团队、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辐射产业能力,促进中山市的科技成果流动和人才共享,在竞合中实现共赢。

三、创新从实干中凝练,实干在创新中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中山企业从不缺少实干家,但在实干中总结技术规律,凝练创新要素,才能进一步构筑新质竞争优势。凝练产业关键科学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通过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能够持续提升产业升级的整体效能。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第十三届中山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市委委员)

  

莫礼:多维度发力助“小巨人”壮大

莫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中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发挥好“小巨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结合中山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发挥数智融合优势,实现补链强链延链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2022年3月,“专精特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小巨人”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正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数智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巨人”成长壮大进程中,企业负责人要提高认识,注重数智化融合,将数智化融合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一是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升级,引领企业自身的系统创新,促进研发、生产、市场、管理等全面升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延长产业链。二是以数智化为手段,实现补链强链延链。除了促进“小巨人”自身产业向纵深发展外,还可以带动上下游或相关产业链拓宽,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优化产业科技载体,打造“小巨人”专业园区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小巨人”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等特点,为加快壮大“小巨人”群体,政府可为其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特别在产业空间载体上做好规划预留,以满足“小巨人”成长中的空间需求。以中山为例,从2022年1月4日全市正式打响中山村镇低效产业园改造升级(以下简称“工改”)攻坚战。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山“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下一步,中山“工改”将从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拆除整理和跨镇街改造升级、全力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两个方面推动“工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工改”给中山的“小巨人”企业提供了新的产业空间载体,一些“小巨人”通过“工改”腾出的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厂房,购进新的生产设备、建成新的实验室,为新一轮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山可以利用“工改”空间,规划“专精特新”专业园区,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不同层次的优质企业提供产业空间载体,建立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比如,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专业园区内配备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应用场景、完善投融资体系、人才培养等,打造“小巨人”成长的示范园区,鼓励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朝着“小巨人”企业目标迈进。

三、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小巨人”强强联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小巨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发挥好“小巨人”的技术优势,除了强化其自身的创新力之外,还可用好中山市工程师学会和中山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等技术人才集聚平台,为“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交流、技术成果产业化、行业标准制定、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人才培养等多元化的技术服务支撑。

除了充分利用好中山本市创新资源外,还要整合大湾区甚至全球创新资源,做好互动交流。比如,做好大湾区标准化和品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资格互认等,促进中山“小巨人”企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联合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园区发展促进会等机构,加大深中科技创新联合交流和推介活动,特别为深中两地“小巨人”企业搭建科技创新联合研发,科技创新领域相互交流合作等平台,促进强强联手。

(作者系广东卓梅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市政协委员,广东省电梯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市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山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会长)

付明涛:围绕“专、精、特、新”深蹲蓄力,做大做强“小巨人”

付明涛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铸成,是企业内部围绕“专、精、特、新”深蹲蓄力,深专优势技术,深耕经营管理,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持续创新力的过程,也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之力,顺势聚力腾飞的成果。

笔者认为,“专”,专于企业优势技术,做精做深。坚持自身技术优势深挖,形成不可轻易跨越的“共性技术”门槛,是铸成“小巨人”的重要基础。比如,鑫光智能十年始终专注于共性技术深挖,专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探索,形成了一套贯通制造业原材料到成品全工段的数据流和工艺流的“共性技术”。

“精”,精于高质量产品品质,精于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效率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以匠心精神追求极致品质,持续推动内部降本增效,才能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特”,特在打造企业“独门秘籍”,形成差异化竞争。企业如果没有自身沉淀的“独门秘籍”和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产品,很容易被复制,超越,取代。

“新”,新在培育人才发展“土壤”,集聚内外部力量加速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耕耘出能留住人才的创新“土壤”,给予人才足够的发挥空间,才能让人才扎根企业,增强“小巨人”企业“内生动力”。

“小巨人”的铸成,是内部深蹲蓄力,也是外部顺势聚力的成果。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山市迅速响应,随即发布《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各镇街也推出相关政策。优质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品牌推广、人才引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快突破。

总之,在专精特新发展路上,要秉承务实之心,走创新之路;顺国家政策之势,抓住机遇;借各界之力,跃起腾飞;做细做实“专、精、特、新”,做大做强“小巨人”。

(作者系广东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市人大代表)

  

陈健波:以三个“构建”,打造国家级“小巨人”集聚高地

陈健波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在工业强基、科技创新、补链强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上,作为中山火炬开发区区属国有企业的火炬工业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逐步将所服务和管理的园区打造成“小巨人”扎堆成长的热土。园区内“小巨人”企业数,占火炬开发区12家中的10家,接近全市培育总数四分之一。火炬工业集团围绕“高”“新”定位,以三个“构建”着力推动园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将园区打造成“小巨人”企业集聚高地,不断焕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一是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精准赋能“小巨人”

火炬工业集团是直接服务企业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在服务管理园区企业过程中,通过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制订联系企业工作方案和服务工作指引,深入专精特新企业一线,“点对点”服务“小巨人”企业,无私高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购地建厂、技术改造、供需对接、人才招聘、员工子女入学等。

同时,火炬工业集团在企业服务中推行“四个第一”的高效服务响应机制:即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动态、第一时间上报所遇难题、第一时间组织多方协调、第一时间落实问题解决,以此确保为园区企业的发展之路清除一切障碍,为企业的茁壮成长提供坚实支撑与强劲动力。

尤其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工作专班,为不同梯度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培育辅导,从政策解读到申报指导,再到申报前评估、资料完善,一路为企业问诊把脉,打通申报的难点和堵点,提升申报材料质量,进而提高申报通过率。

二是构建多层次梯度培育体系,挖掘培育“小巨人”

火炬工业集团建立起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经过充分的走访摸排和遴选评估,火炬工业集团挖掘出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建立多个培育库,截至目前,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

在此基础上,火炬工业集团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内已拥有包括1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广东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1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4家中山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4家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以及5家中山市工业和工业互联网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内的众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涵盖了创业孵化、技术研发、质量检测、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物流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为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公共技术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企业能够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构建产业载体矩阵,搭台助力“小巨人”

随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火炬工业集团通过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为企业提供有力的空间要素保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火炬工业集团担当起搭台建桥的角色,致力于向存量空间要效益,推动产业载体的提质增效。一是积极投身于自有产业载体的建设,先后建成包括电子基地加速器、综合体以及科创园等多个产业载体。在园区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综合体+产业科创园”的全生命周期产业载体矩阵,助力企业加速成长。二是积极协同企业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塑造新空间。

与此同时,火炬工业集团依托服务机制,密切关注“小巨人”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精准匹配资源要素,推动企业购地扩产,扎根火炬。例如,园区内的德华芯片、光大光学、恒鑫智能、金鼎光学等“小巨人”企业推进增资扩产,为企业和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系中山火炬工业集团园区党委书记、总经理)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8004人浏览   2025-01-05
原创 12327人浏览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