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办学35周年成果展,来听听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心声→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徐钧钻 发布:2024-11-22

11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与治理研讨会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35周年成果展火热举行,通过多彩的艺术展演奏响了感恩奋进的幸福旋律。

爱的故事不断延续

本次办学35周年成果展包括艺术作品展和文艺汇演两部分。在艺术作品展,孩子们通过绘画、钻石画、扎染、钉子绕线画、水拓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憧憬、对真善美的理解。下午的文艺节目展演分为“希望·启航”“幸福·绽放”“共铸·辉煌”三个篇章,通过陶笛演奏、情景舞蹈、钢琴独奏、篮球啦啦操、诗朗诵、小品和时装秀等节目展现了在校师生自立自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由培高班师生表演的篮球啦啦操《我有一个篮球梦》。受访者供图

来自培高三年级四班的黎芷荥今年18岁,是一名“唐宝宝”。这是一种由21号染色体异常引发的染色体疾病,影响患者的智力、面部特征及生长发育。当天她带来陶笛演奏和篮球啦啦操两个节目,赢得在场观众一阵又一阵掌声。台下的母亲杨爱贞看着孩子一路成长,心里五味杂陈。她回忆说,2013年,刚刚入学的小黎还是说话挤不出一句完整句子的孩子。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小黎逐渐“多才多艺”,先后培养了陶笛、非洲鼓、啦啦操等兴趣爱好,经常受邀公益演出;假期里可以独自买菜做饭,生活自理不用妈妈操心;她还是一名志愿者,经常和妈妈一道开展志愿服务。小黎还获得了中山市“新时代好少年标兵”的荣誉称号。

“真的很感谢老师。如果让我教,教不出这么好的孩子。”今年15岁的黄梓情同学患有智力障碍,家长林女士说,孩子接受教育后进步迅速。语言能力从刚开始只会蹦出一两个单字,到学会单词、句子、从句;自理能力从学会独自上厕所,到慢慢学会洗衣服、做饭、做家务。如今孩子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能力。“在学校,老师们拓展了孩子们的生命价值,也点燃了我们一家对生活的希望。”

看到学弟学妹精彩演出,校友郑玉仪的思绪仿佛回到过去。2010年,19岁的郑玉仪以超过录取线40多分的成绩考上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为中山首位聋人本科生。

谈及在中山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日子,她充满感恩:“我1993年入学,2010年考上大学,在这期间,我不仅积累了大量知识和技能,也经历许多挑战。学校和老师教育我们,要勇于突破身体的界限,迎接生命挑战。这种精神让我受益终身。”郑玉仪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社工,如今,她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延续爱的故事。

迎接新挑战,共绘特教蓝图

黄金权1994年来到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石岐启智学校任教,是一名扎根特殊教育30年体育老师,看着无数特殊孩子在学校毕业,或生活基本自理,或成功就业融入社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无数毕业后的学生和他保持联系,每每传来孩子们生活上的琐事、喜事,他都和孩子们同悲同喜,第一时间给予鼓励。

“相比普校,我们学校毕业生的成绩或许并不显眼。但是这些成绩都足以影响每个家庭的一生。”30年来,从兼职任教多科目,如今专职从事乒乓球教学,黄金权越来越感到,特殊教育除了要有爱心和耐心,还需根据不同孩子的条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面对融合教育的新情况,如今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结构也迎来新变化,黄金权表示,自己将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成材。

学生代表带来的钢琴独奏。受访者提供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接下来,中山特校将继续秉承“平等、共享、人道、博爱”的办学理念和“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校训精神,积极拓展办学功能、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走出一条彰显生命关怀的育人之路,为残疾孩子及其家庭撑起幸福的梦想。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杨海东任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原创 11655人浏览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