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银||深度工作(世说/随笔)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陈启银 发布:2024-06-26

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朋友吐槽,整天尽忙些数据录入、可有可无的会议、费用报销、跑跑颠颠等,看不到效益、体现不出价值的琐碎工作,空转虚耗太多,真的不想干了。

我为他的醒悟感到高兴。他说人家都快烦死了,你还在这里幸灾乐祸。

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一种好不容易结束苦读生活,终于可以松口气的感觉。对在受干扰情况下开展工作也不在乎,做的是不会创造太多价值的事务性、容易复制、老员工不愿意做的工作,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肤浅、平庸、打杂和随大流,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还把缺乏效率、毫无效果的忙和累当成正常状态。不久便发现,实际是眼高手低。在校读书重点是学习知识,工作的重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过去学的和现在要用的有很多错位,或者根本用不上,许多情况不知道怎么把握。知识爆炸式地在更新,在校学的知识很快过时,弄不明白更新认知和思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矛盾交织聚集,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自己只看到表面,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和沉淀。自己不会、领导也不敢安排有深度的工作。

我的体会是,从简单重复、司空见惯的工作做起,别人“内卷”的时候,我试着立个标准,把务虚的工作当实事来做,把习惯性的做法加点思考来做,把琐碎而平常的工作提高点效率来做,慢慢就会做出不一样的效果,做得有价值有意思。

心理学专家朋友说,作为自省性的行为,意识让我们得以“品尝”我们的幸福,而反过来,幸福也会因此更加强烈、深刻和持久。同样决定性的是,我们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专注程度。

年轻朋友似有所悟:上班缘何不快乐,只因工作太浅浮。自己需要加大工作的深度,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职业活动,发现、激发和挖掘潜能,还要做一些有内涵、有价值、有挑战的任务。

现在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智能手机,信息过载;而没有深度学习就没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不会有深度工作的规律并未改变。一方面为学习提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时随地想学什么都可以;另一方面,消磨时间也更容易,泡剧、打游戏、逛网店,和朋友聊天、看朋友圈等,如果不加以控制,信息秒回,推送必看,必然会高度分散注意力,还会使人的大脑和习惯“手机化”,被一些肤浅、重复、碎片化、随机的信息稀释掉。如果没有理性和聚焦,深度学习、思考和工作肯定没有时间。可有的人还把网娱、网购、微聊作为减压和对抗肤浅工作的“良药”,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脾气暴躁,把人的情绪搞得很糟糕。

年轻朋友又困惑了,现在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机,包括工作指令、探讨和解决问题,上下左右的联系,不看手机才可能误事。我说是怕无法抵御手机的其他诱惑吧。

我觉得对智能手机使用,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像戒烟、戒酒一样,戒掉手机控的“瘾”。只要不是靠直播谋生和网购生活物资,每天早中晚各用个四五十分钟,处理一下手机里的非工作信息,浏览新闻,看看朋友圈就可以了。这样,每天上午和下午,至少可以分别集中精力工作一到两小时,晚上还可以挤出一到两个小时来读书。

深度思考放在每天清晨醒后进行,用二十分钟左右,把当天的工作在脑子里过一过;每个月选择双休日的一天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可以在发挥手机的助手作用与深度学习、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对深度工作产生倍增效应。

所谓超人,就是超过自己。深度工作实际就是不断挑战、超越自己,通过创造价值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