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哪里?”顺着G君眼睛所“指”方向,一车人不约而同望去,远处确实烟雾缭绕,可那是一堆正在燃烧的秸秆弥漫的烟雾。至此,无论是行走在宏村、西递、碧山、棠樾、许村、屛山等村落,还是飞驰经过道路两旁的村落,“寻找炊烟”成了此次旅行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记得我上小学时,曾到表妹家度暑假。她们家住的是联排平房。一排大概住八户人家。每户人家在房前都会垒砌个炉灶,是那种用砖头和黄泥砌起来的炉灶,有炉膛、有风箱、有烟囱。烟囱不高,各家在烧火做饭时飘出的炊烟就像一排人在跳舞,时而是淡蓝色的,时而是深灰色的,在夕阳的照射下,又是昏黄色的。添柴的多少不同,冒出的烟浓度不同。风吹的大小和方向不同,飘出的烟的姿态也不尽相同。当然这些和拉风箱的频率、力度有关。火在炉膛中舞蹈、轻烟在烟囱外起舞,无论炉膛里的蓝、红、黄火苗是如何炽热、胶着、辉煌,最后从烟囱里升腾出去的炊烟总带着一股特殊的气质,轻盈、缥缈、灵动和妖娆。烧火是小孩子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充当火头军,左手拉着风箱,右手递着柴火,头靠炉膛太近,突然一股火苗蹿出,把额前的刘海都烧焦了。但是那袅袅的炊烟、那升腾的火焰、那被烟火呛得涕泗滂沱的样子,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L君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回忆充满了画面感,深情且留恋。他说,小时候最怕阴天烧土灶,天气阴沉,把烟“吓”得都不敢从烟囱里出去,全部顺着灶头“退”回来了,一顿饭烧下来,一把鼻涕一把泪,满身烟火气息,蚊虫都不会叮咬了。H君说“引燃柴火是个技术活,他烧火的技术是用3对眉毛换来的。当然,烧掉的眉毛可以像壁虎尾巴一样再长出来。他最后可以鼓起腮帮子自如地吹出气流助燃,在火出来的一刹那瞬间撤离。”
Y小姐说起小时候在烧完饭的炉膛里烤红薯、烤土豆的经历,那个香,现在咂摸着嘴巴仍溢出香味来。做完饭,待明火将熄,把红薯或者土豆等食材放到炉膛,让炉灰全面覆盖,等一段时间,扒开炉灰就能吃到美滋滋、香喷喷的山野味道了。那种童年的快乐能陪人走过一生,回味无穷。
一路走一路寻,尤其是在傍晚,家家户户要烧饭时。虽然知道已经很难看到炊烟,可是大家的眼睛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四处扫描,还时不时有人开玩笑地喊“快看,炊烟”,大家也会很配合地“哇”声一片。实际上,看到的烟雾还是秸秆燃烧的烟雾。
入住宏村民宿,客厅墙上的一幅摄影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上边有一缕炊烟,作品正好是民宿老板所摄,他很自豪地介绍这幅作品的拍摄经历,我说“还有炊烟?”老板说“炊烟要在清晨五点左右才能拍到”。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当我们找到那个位置,却没有找到那缕炊烟。后才得知这张照片是其十五年前拍摄的。
一路走一路寻,一行人时不时地哼唱着“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这首《又见炊烟》的歌是一首描绘温馨宁静、亲情、故乡的歌,是一幅暮色中炊烟袅袅、炉膛中火苗冉冉、灯光下亲情浓浓的岁月静好图。此次旅行之所以情不自禁地念想炊烟,是因为炊烟和家、妈妈、乡村、田园、柴禾、草垛联系在一起的。炊烟是家的方向,是剪不断的亲情、割不舍的乡情。炊烟是妈妈的呼唤,是游子味蕾上回味无穷的味道。炊烟是浓浓的乡愁,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归的地方。
一路走一路寻,炊烟其实并未消失,它镌刻在时光的深处,深埋在人们的记忆里。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